“从教20年,我知道国内关于中学语文教材‘去鲁迅化’的风潮发生过多次,但大多数时候只是讨论,并没有真正实施,这次竟然真的删掉了。 ”对于新版教材的“变脸”,很多学生喊“轻松”,但一些老师和鲁迅研究者则表示“遗憾”。
从学校领取初一语文教材(上册)备课时,不少语文教师发现,今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语文教材,在结构和篇目上都发生了巨变,教材中原有的鲁迅先生的经典文章——《风筝》也被删掉了! 与往年的教材相比,新修订的语文课本发生了巨大变化,蒲松龄、郭沫若、流沙河、玛丽居里等古今中外不少大家、名人耳熟能详的9篇经典作品被删除,代之以魏巍、史铁生、贾平凹及丘吉尔等现当代作家及名人的9篇文章。按说,自2001年使用新课改教材后,每年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会出现小幅调整,但一册教材30篇课文中,一次性替换了9篇文章,这在13年来尚属首次。鲁迅先生的经典——《风筝》被撤掉之后并未更换鲁迅其他经典文章。至此,初一上册语文教材中,鲁迅文章首次全面“撤退”。
原青岛大学中文系主任刘增人,曾担任中国第一个鲁迅研究中心主任、《鲁迅研究年鉴》主编。“去掉鲁迅的文章我有两个感受,第一是遗憾,第二是无奈。”刘增人说,课本去鲁迅化的讨论由来已久,真正去掉了初一上册课本里的《风筝》,他认为是民族文化的悲哀。
同样知名作家、诗人、批评家、媒体评论员罗志渊也认为:如果说这个时代不需要鲁迅精神,那么这是民族的悲哀!
学生家长:上学时最难忘的就是鲁迅的作品
新教材中,鲁迅的《风筝》不见了,这让一些家长感到遗憾。孙先生说,自己上学时最难忘的就是鲁迅先生的作品,新教材中删去一篇,难免有些遗憾。对此,也有部分家长表示不同看法。常女士认为,《风筝》多数文字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在理解上还存在一定难度,换一下也无妨。况且,初一下册的第一单元“成长”的第一篇文章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的作品依然在,最重要的是,这篇文章具有趣味性,孩子会更喜欢。
鲁迅研究专家:读《风筝》有必要
原青岛大学中文系主任刘增人,曾担任中国第一个鲁迅研究中心主任、《鲁迅研究年鉴》主编。 “去掉鲁迅的文章我有两个感受,第一是遗憾,第二是无奈。 ”刘增人说,课本去鲁迅化的讨论由来已久,真正去掉了初一上册课本里的《风筝》,他认为是民族文化的悲哀。
鲁迅长孙周令飞
鲁迅长孙周令飞:“去鲁迅化”的只是少数人
5年前,鲁迅之子周海婴携手北京大学历史系,集合40多名鲁迅研究专家和学者,重新注释和整理鲁迅的全部作品,出版具有终结意义的《鲁迅大全集》。
难得的是,周海婴生前将鲁迅当年赠送给妻子许广平的手迹文物20多件,一并交给《鲁迅大全集》编委会辑录出版,公布于世。
他表示,第一部鲁迅全集是祖母许广平1938年完成的。解放后,祖母和父亲到了北京,把鲁迅全集的出版工作交给了国家有关部门。作为鲁迅家属,此番能参加鲁迅全集的出版工作,感到非常荣幸,“这套全集是时代给我们家属的厚爱”。
在回答记者关于近期有报道称某企业用鲁迅“代言”等现象时,周令飞表示,这说明有些人的法律意识还比较淡薄,今后还要继续在鲁迅维权方面多做工作。
还有媒体称“鲁迅旧居挤48家租客”,周令飞对此表示:“(新闻中的)绍兴会馆不能算鲁迅旧居吧。”
有媒体就近期频频引起争议的“去鲁迅化”讨论,周令飞回答说:“要‘去鲁迅化’的只是少数人,鲁迅是文化史上的坐标,(他们)想‘去’也‘去’不了。”
人教社:删除原因不方便说
为何决定删除《风筝》?记者致电人教社,语文责编王涧表示“不方便说”。前天下午4点,记者到书城想找一本初一语文课本,“无数家长来问过了,上午就卖完了。”导购说,书城已经安排调货,来应付大量等待的家长。初一学生家长宋宁说,孩子上衔接班听说课本改了,急着预习,“我已经给孩子从初三毕业生那里借了一本书,没想到教材也改了。 ”
教材删鲁迅作品没有什么大不了
鲁迅的文章从中学课本里删掉,已经是旧闻了。说刚听到这个消息,我也混入慷慨激昂的声浪,咬碎银牙跺脚恨骂:“删了鲁迅,中国人连看清自己国民性的镜子都没了。”的确,鲁迅骂人,扒了皮肉挑了筋骨,悬在最醒目的地方,时代变迁,它们却从未变过,只是不断更新了皮囊,风吹雨打悬挂在那里,警示每一个路过的人。
但最近,我却渐渐看出鲁迅的不好来。缘起是我和一个高中生聊天,他是时下中国最典型的那种少年人:书读得不多,但求知欲旺盛,日日“翻墙”到国外的网站,爱看一些媒体人和意见领袖的博客。我和他谈起时事,只见他脸带愤怒与轻蔑说:“中国就是这样,中国人就是贱骨头,这就是中国人的劣根性。”
这话听起来好耳熟———我也是从鲁迅那里学会“国民劣根性”这个词。在课本里读鲁迅的文章,抬头看一看四周,恍若隔世,简直觉得自己所在非人间。我相信这种体验一定不止我一个人有过,起码那个高中生一定有过类似经验。世界被鲁迅处处击中,再睁开眼睛看时,世界就失真了,人全变成缺胳膊少腿的了。
而现在,可能是我不再自诩年轻了。我想跳出那个残疾的世界,愿意视每个个体为完整的人性。我不想啐一口“国民劣根性”就一劳永逸地解释一切,我也不想一夫当关地单挑整个“国民性”。以鲁迅为模板去挑战世界,最终失败的英雄太多。我只想跳出鲁迅的语境,好好看看这个世界。(蒋方舟 原题:跳出鲁迅的语境)
网友:鲁迅的文章从教科书里消失了,花60年时间终于弄明白了他是在骂谁
孔乙己们复活了。并且以一篇《‘茴’字有四种写法》的论文,晋级为教授、学者、国学大师;也不再提心吊胆地“窃书”了,而是平心静气地在网络上“窃文”了;不仅可以舒坦地“温一碗洒”,而且还能以其博导的诱惑力对“伊”来一把潜规则了,他岂能让鲁迅揭了他前世的底?!
“资本家的乏走狗”们复活了。尽管它们披上了精英、专家的外衣,但依然“看到所有的富人都驯良,看到所有的穷人都狂吠”,他们或装神弄鬼地玩弄数字游戏,鼓吹物价与美国接轨、工资与非洲接轨的必然性与合理性;或干脆作了外国人欺诈中国的“乏走狗”,与其里应外合、巧取豪夺。它们岂容鲁迅再一次把它打入水中?!
赵贵翁、赵七爷、康大叔、红眼阿义、王胡、小D们复活了。有的混入经查队伍,有的当上了联防队员、城管。披上制服兴奋得他们脸上“横肉块块饱绽”,手执“无形的丈八蛇矛”,合理合法地干起了敲诈勒索,逼良为娼的勾当。如果姓夏那小子在牢里不规矩,不用再“给他两个嘴巴”,令其“躲猫猫”足矣。想想,这些下做的勾当儿怎能让鲁迅这种尖刻的小人评说?!
阿Q们复活了。从土古祠搬到了网吧,但其振臂一呼的口号已经不是“老子革M了!”而是“老子民主了!”每天做梦都盼着“白盔白甲”的美国海军陆战队早一天杀过来,在中国建立民主。因为只要美国的 “民主”一到,赵七爷家的钱财、吴妈、秀才老婆乃至未庄的所有女人就都是我的了!哼!而鲁迅却偏偏要我做个被世人嘲讽了数十年的冤死鬼,我岂能容你?!
假洋鬼子们复活了。这回干脆入了外籍,成了真洋鬼子。并且人模狗样儿地一窝锋地钻进“爱国大片”的剧组,演起了凛然正气、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让人好生不舒服。此种一边哽咽着颂扬祖国母亲,一边往向征中华文明的青铜大鼎里撒尿的举动,岂不是鲁迅杂文中的绝好素材?!
祥林嫂、华老栓、润土们复活了。他们依然逆来顺受,情绪稳定。因为“这人肉的筵宴现在还排着,有许多人还想一直排下去”,这样,必须要备足了餐料。而那些准备做餐料的人,本来可以闷在铁屋子里,一边听着小沈阳的笑话,一边麻木地死去,岂容鲁迅把他们唤醒,再一次经历烈火焚身的苦痛?!
那些“体格茁壮的看客们”复活了。他们兴致勃勃地围观那些“拳打弱女”、“棒杀老翁”、“少年溺水”、“飞身坠楼”的精彩瞬间,依旧“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哈哈,仅看客一类,被你伤害的人就太多了,因为中国人几乎都愿做看客!
吴妈也复活了。当初为了贞操名誉,将想和她睡觉的阿桂告到老爷那里,现在吴妈想通了;什么贞操女权,趁着年青,卖个好价钱是硬道理!阿桂没钱,可是他去过城里,可以做为进城做城里人的跳板,至于他头上的瘌痢么……有时仔细看,还真像一朵花呢……
鲁迅之所以滚蛋,是因为当今的和谐社会不需要“投枪和匕首”,而需要赞歌、脂粉、麻药。正如陈丹青先生讲的“假如鲁迅精神指的是怀疑、批评和抗争,那么,这种精神不但丝毫没有被继承,而且被空前成功地铲除了。我不主张继承这种精神,因为谁也继承不了、继承不起,除非你有两条以上性命,或者,除非你是鲁迅同时代的人。最稳妥的办法是取鲁迅精神的反面:沉默、归顺、奴化,以至奴化得珠圆玉润”。
如果鲁迅赶上这个时代,对于“开胸验肺”、 “以身试药”、“周公拍虎”、“黑窑奴工”、“处女卖淫”、“官员嫖幼”等一系列奇闻,又会写出多少辛辣犀利、锥骨入髓、令人拍案叫绝的杂文来,想想,真是让人后怕,所幸这个尖酸刻薄的小人已不在人世了。
本次人教版语文教材删除的9篇课文
《童趣》(沈复)、《理想》(流沙河)、《短文两篇》《人生寓言》(周国平)、《我的信念》(玛丽居里)、《夏感》(梁衡)、《山市》(蒲松龄)、《风筝》(鲁迅)、《郭沫若诗两首》(郭沫若)。
本次人教版语文教材新增的9篇课文
《秋天的怀念》(史铁生)、《我的老师》(魏巍)、《再塑生命的人》(海伦凯勒)、《我的早年生活》(丘吉尔)、《王几何》(马及时)、《风雨》(贾平凹)、《虽有嘉肴》(《礼记》)、《河中石兽》(纪昀)、《小圣施威降大圣》(吴承恩)。
名词解释:去鲁迅化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最新版,鲁迅多篇文章消失,反对者担心青少年在上语文课时缺失人文理想,支持者认为新时期作家的作品更具当下价值。“去鲁迅化”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网络热词。
新的网络热词,201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最新版中,鲁迅多篇文章消失,引发社会舆论界巨大争议,人们将教材改版去除鲁迅多篇文章称之为“去鲁迅化”,也有人称之为“鲁迅大退”。
相关阅读:
|
|
|
|
|
|
|
|
|
|
文章标签: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