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韩国首都“汉城”改为“首尔”,就是为中国改的。
一、“汉城”改名字不止一次
“首尔”,韩语写作“??”;意思是“首都”、“都城”的意思;英语写做:Seoul。这个城市最早受汉语文化的影响,叫“汉城”,与平壤、开城并称为“朝鲜三京”。
朝鲜半岛以前小国林立,有影响的几个小国,基本都是以“三京”为首都的;在“三京”中,平壤是历史最悠久的城市,是朝鲜民族的发祥地,据说朝鲜族的始祖“檀君”就是在这里建国的。平壤也一直是高句丽的都城。
“开城”有“500年都邑”之称,是朝鲜半岛百济王朝的都城;原名叫“冬比忽城”,公元757年改名为开城郡。朝鲜战争之前,开城被南方控制,朝鲜停战后,划归北方。
汉城因为在汉江北边,原名叫“汉阳”,典型的汉语文化,“水之南为阴,水之北为阳”;1394年,朝鲜王朝的太祖李成桂觉得都城“开城”不气派,少了王气,决定迁都到汉阳,改名为“汉城”。这就是“汉城”名字的来历。
一直以来,朝鲜半岛都受汉文化影响,基本上是中原王朝的藩属,所以,“汉城”也就这么一直叫着。直到清朝末年,中原王朝连自己都保护不了,朝鲜成为日本的殖民地。
日本人来了以后,一听“汉城”就来气:这不还是受中原王朝的影响吗?所以,日本人把“汉城”改为“京城府”,去掉中国味太浓的“汉”字。
1945年,脱离了日本的殖民统治,南朝鲜把这个“京城府”定为首都,也没有再格外取个名字,直接叫“首都”,韩国的谚文写作??(英译Seoul),汉语读音是“首尔”。
也就是说,在韩国,“首尔”就是首都,“首都”就是首尔。没有专门把“汉城”改为“首尔”这一说。
二、中国把“首尔”翻译成为“汉城”
1992年之前,中、韩没有建立正式外交关系,我们无论在朝鲜战争时期,还是战争结束后的一段时期,都把“首尔”叫“汉城”,因为这是一个古老的名字。
但韩国早就除汉字化了,如果音译,应该读作“Soul”,与谚文??、英文Seoul的读音一致起来。1992年中韩正式建交后,这种不一致在很多方面出现了麻烦。
于是,在2005年1月19日,正式宣布:“??”的中文译名为“首尔”。正式定名,是人家的权利,打个比方,我们的“北京”,如果别人一直用“北平”来称呼,是不太合适,有必要规定一下。
三、没必要把这件事看重
所以,“汉城”更名,本质上是更改汉语对首尔的“翻译的名称”,不是这个城市更名,尽管它以前叫“汉城”,那已经是很早的事了,早更改了。
这件事是韩国文字变化的一部分,他们除汉语化早就开始。还是那句话:当一个文明对周边控制变弱的时候,一些小的变化就会开始。“去汉语化”就是我们的文化对它的影响变弱导致的。
至于文字变化的影响,是要时间去证明的,与越南弃用汉语一样。现在的韩语,也是“表音文字”,与拉丁语系一样。
至于汉语的“表意文字”与“表音文字”的优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我个人觉得,古老文字都是“表意文字”,比如古代的“楔形文字”等,是一种骄傲的古老文明的象征。
而“表音文字”基本都是古老文明衍生出的“次生文明”出现的文字,有它的优点,但一看就知道,这是“次生文明”的产物。
韩国人最在意它的文化是否悠久。那么,启用古老文明留下的瑰宝“表意文字”,不正说明他们的文明不悠久吗?如果有,也是中华文明的“次生”品。
所以,改名、弃汉字,对韩国来说,有点矛盾。改得不好,差评!
相关阅读:
|
|
|
|
|
|
|
|
|
|
文章标签: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