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无法改变别人的看法,我也不希望改变别人的看法。评论和比较一直会出现,我也一直写下去。
5月25日,杨绛先生逝世一周年,那天,许多微博和公众号纷纷引用了王臣的文字,摘自他刚出的新书:《认真地年轻,优雅地老去:杨绛传》。
青年作家有许多种,王臣的特别之处在于,他擅长写人物传记,这在青年作家里不算常见。除了杨绛传,他还为三毛、张爱玲、林徽因、仓央嘉措、萧红和张国荣写过传,但王臣说自己并不执迷于传记写作,甚至不算偏爱。
除了人物传记,他也写散文、随笔和长篇小说,像《最好不相见,最好不相念》《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这样的古典美文系列,他写了7本,但他不认为自己在套路化写作,他说至今为止,没有哪一次写作是轻松的。
王臣的书都卖得很好,他也因此被称作“畅销书作家”。不仅畅销,他也很高产,88年的年轻作家,著作已经有了25本,但王臣却说,高产只是表象。
职业作家的路并不容易,王臣说自己并没有什么冠冕堂皇的梦想论和理想说,只是有幸做了一份自己喜欢并且热爱的工作。
总是会翻《水浒传》
永远看不过十页纸
封面新闻:您从小就喜欢看书吗?印象深刻的是?
王臣:小时候,我生活在小镇上,能读到的书本除了教科书之外,便是爷爷床头那几本定价几毛至多一两块的老书。我记得有水浒传、简·奥斯汀和高尔基。
大概是语言习惯的问题,中译本的外国名著和《水浒传》摆在一起,我总是会翻《水浒传》。
记得那本《水浒传》是淡绿纯色封面,我虽然经常翻看,但是永远看不过十页纸。可每每看到仍要翻,却又总半途而废。这算得上喜欢看书吗?我不大确定。
封面新闻:在平时的阅读中,最喜欢读哪些类型的书?
王臣:我比较偏爱古典文学和人文类书。偏爱也不意味着我精通。我会常常翻阅全唐诗,但可以熟练背诵的篇目也不多。
我会常常阅读《红楼梦》,但我一定不是最资深的红迷。我会常常看人物传记,可是我永远不可能是最了解他/她的那个人。
封面新闻:有没有哪个作家或者哪本书,对您影响比较大?
王臣:对我影响最大的,从来不是某个作家或者某本书。
在人生态度上,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母亲。在写作生涯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小镇中学里的钱老师。他不是作家,他甚至算不上有才华,可是他是我生活里与我朝夕相伴好几年的人。
他是我热爱写作的源头,他是为我的写作生涯开疆辟土的那个人。较之于他对我写作的影响,任何作家我写作态度或者风格的影响,都不那么重要了。
评论和比较一直会出现
我也会一直写下去
封面新闻:有计划的写作,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王臣:至于写作,我记得比较准确。我从小很排斥。排斥的,不只有写作,还有念书这整件事情。可能是我天性不大乐观,遇到严格凶悍的老师,不但不能激发自己证明自己的欲望,反倒越来越气馁。
初二的时候,遇到了当时的语文老师,才算真正意义上生发了对写作的兴趣。老师姓钱,钱老师对我呵护有加。说不清是什么缘故,只记得钱老师待我极好。无论我拿出什么不成样子的作文,他总能看见我的长处。这令我非常感动。
我认为自己是个从小懂得知恩图报的人。在“报恩”这件事上,仿佛有些天赋。每每收到钱老师夸奖,总是内心惭愧,想着下一次一定要写出配得上钱老师夸奖的作文。
仿佛是一夜之间,我对待“写作”这件事就有了无法磨灭的好奇和执着。大概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开始与“写作”相识,并在“写作”中慢慢遇到一个从未发现的真正的自己。
封面新闻:一开始是在什么平台写作?
王臣:如果说最初的写作有什么平台,大概就是报纸和杂志,发表过一些小诗和散文。我甚至不大清楚,收到第一个出版商邀约的邮件时,他是从什么平台了解到我的。
我只记得他在邮件里说读到过我的文字,至于在哪里读到的,他可能讲过,但我记不大清楚了。
封面新闻:第一本书的出版,有没有遇到过什么困难?
王臣:与其说困难,不如说困惑。处女作《浮光》的初版有重大错漏。我记得某一页有四五百字的内容是另外一册同系列小说的内容。也就是说,在排版的时候,编辑竟然可以将两本书的内容排进同一本书。
后来,只能销毁重出。这个编辑后来去做电子版权的售卖工作,也是位列我“工作黑名单”首位的人。图书行业的编辑素质良莠不齐,令人困惑。
封面新闻:有人把您的小说和安妮宝贝比较,您怎么看?
王臣:这种比较在我的处女作时期出现过。后来也就没有了。
我怎么看其实不重要,我无法改变别人的看法,我也不希望改变别人的看法。评论和比较一直会出现,我也一直写下去。
真实的岁月
比虚构的人生更动人
封面新闻:您平时读传记吗?如何看待传记写作?
王臣:我读过不少传记。可是,我对阅读这件事也十分警惕,我始终保持一个阅读者的心态,时刻提醒自己不可轻易评断一个人。
包括我的写作,我在写作中也会尽量克制涉及对人物评断的字句(除了胡兰成)。我觉得,陈述比评断更重要。每一个人在他人的陈述当中都有洞见。但是评断不同。它不仅是作者主观态度的表达,也会对阅读者的立场和心态产生影响。
可能写作本身,就是一件主观的事情。如何在主观的写作当中客观地表达?这是我一直在实践上努力摸索的事情。
封面新闻:在青年作家里,写传记的相对较少,您为什么会对写传记感兴趣?
王臣:其实所有的问题和回答都有交集。比如,涉及到每一个人,他的待人待事的态度也都一定是同根同源,不会有天壤之差。
我对于传记写作的态度,并非执迷,也不算偏爱,只是一个在“主观写作中客观表达”实践上的选择。我当然也热爱小说,更喜欢散文。也会去写。
自然,传记有一个好处,是小说和散文无法相比的,那就是真实的岁月比虚构的人生总是更加动人。
封面新闻:写小说和写传记,您觉得哪种难度更大一些?
王臣:写传记,会难度较大。除了资料搜集阅读阶段的工作量很大,写作过程当中也会时常遇到主观写作与客观表达的冲突。
每写完一本传记,除了写作的不断自我修正,也仿佛历劫历毁。参与了一段别人的人生,而结局总是令人唏嘘。
任何职业都不容易
作家也一样
封面新闻:在成为一名职业作家前,您做过其他工作吗?
王臣:我大学读的是新闻专业。做过一个月的民生新闻记者。我之所以选择放弃记者这个工作,仍然是不擅社交的缘故。
按理说,新闻专业的学生都有一定的社交能力。然而我没有。其实,我不觉得自己有严重的社交障碍,我对自己社交能力的定位一直都是“不太擅长”。
封面新闻:在通常的概念里,职业作家这条路是很难的,您曾经有这方面的压力吗?
王臣:我觉得任何职业都不容易。职业不分贵贱,更加不分难易。没有一种工作的属性是轻而易举的。
职业作家对我来讲,所曾遇到过的压力和所有工作的新人一样,大多都是初入社会因资历浅薄而导致收入不济、生活困窘的问题。甚至在我看来,一个作家的作品口碑的好坏带来的压力也与其他工作无异。
所有的工作,都需要口碑,都需要被认可。没有任何工作是不需要被认可的。压力人人都有,我所背负的也并不特殊,甚至不值一提。
封面新闻:您现在好像不太发微博,15年开了微信公众号也没有什么更新,和其他年轻人相比,您好像不太喜欢在社交平台展现自己?
王臣:很多人在努力经营自己,这很好。我不大愿意也不擅长经营自己,也未必真的不好。每个人的性格、生活、选择都不可复制。他们拥有的知名度、成就感我没有。我拥有的“睡到自然醒”,说不定也会被羡慕。
封面新闻:不写作的时候喜欢做什么?
王臣:读书、旅行、健身、看电影。与喜欢的朋友或者猫猫狗狗在一起。
封面新闻:看到你好像在做一些流浪猫狗的救助工作,有什么故事可以分享吗?
王臣:流浪猫狗的故事很多很多。就像励志鸡汤里杜撰的故事一样多。然而,励志鸡汤的故事会引起共鸣。流浪猫狗的故事只会得到转瞬即逝的同情与怜悯。
曾经,我很愿意分享它们的故事,希望有更多人来帮助它们。可是,现在我不大愿意寄希望与别人。因为,我觉得对猫狗的怜悯之心应该是天性。天性当中没有这种慈悲的人,你能影响到的只能是他们暂时的心情。
我能救一只是一只。救不了的,我只能祈祷,它们免于更多伤害和苦难。
相关阅读:
文章标签: 作家三毛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