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别称(中国的别称有哪些)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我国古代历经过很多次朝代变迁,除了国号名称外,也有着许多别称。
海内、四海、八荒、九州、华夏、中原、中州、中土等相信大家都这些称呼都比较熟悉,如今我们也常自称,或于影视剧文学作品中看到。
楚辞《九歌·云中君》有:“览冀州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除此,还有一些较为少见的称呼。
1、九域
"九州"之意。《晋书·孙惠传》:"今明公明著天下,声振九域。"宋朝亦有《九域图》、《九域志》,视为当时的全国地理图志。
2、赤县
相传古代炎帝统辖的土地称赤县,黄帝统辖的土地称神州,后来统一起来称为"神州赤县"或者"赤县神州 "。毛泽东词《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长夜难明赤县天。”;辛弃疾词《南乡子》:“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3、函夏、中夏
古书亦称:九牧、九州、九域。《汉书》记载:“以函夏之大汉兮,彼曾何足与比功!”。中夏即华夏,因华夏族主要聚居中原,又叫中夏。
4、六合
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过秦论》中有"履至尊而制六合";李白《古风》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以下两个,古今意义较多。
5、中华
中,即是中原河洛地区;华,初源于华胥氏。华胥乃炎黄之祖也。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如《三国志》:“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今已成为中国的别称。
6、中国
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但在古时,含义不一。或指京师为“中国”,《诗·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或指华夏族、汉族统辖地区为中国。与“中土”、“中原”、“中州”、“中夏”、“中华”含义相同。秦汉以后,主要作为统一的中央王朝通称,基本上为地理、民族和文化意义。
古时外国对中国也有多种称呼。
7、Seres(丝国):也称塞里斯,古希腊和罗马对中国西北地区及其居民的称呼,意思是“丝的”或者“丝来的地方”。跟瓷器(China)一样,因物品而得名。可见丝绸和瓷器在当时的巨大影响及受到的无比喜爱。
8、摩诃至那/震旦
隋朝时古印度对中国的称谓,也有的在至那后面加上sthāna一词,成为Cīnasthāna,佛经与中国史书里译作“真旦”“振旦”“震旦”或者“摩诃震旦”,意思是“支那国”或“伟大的支那国”。1924年,印度大使来中国访问,为他取了一个颇有意思的汉名“竺震旦”,就取义于此。
11、Cina(支那):最开始并无贬义。支那”起源于印度。印度古代人称中国为“chini”,据说是来自“秦”的音译,中国从印度引进梵文佛经以后,要把佛经译为汉文,于是高僧按照音译把chini就翻译成“支那”。自甲午战争后,才成为贬义词。
上一篇:电吹风的功率(吹风机的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