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光听名字,其实没引起我太大的兴趣,倒是朋友圈看到有人截了几张图,就是苏母跟女儿苏明玉的几处对话,说什么养女儿养到18岁就可以了,也没指望你养老;以及老二苏明成让明玉帮他洗衣服的那一段,让我觉得剧情过于真实,不看一下不行。
总的来说,苏家之所以会有现在的局面,完全就是苏母“重男轻女”造的孽,当然苏父的懦弱也有很大一部分责任。砸锅卖铁送儿子上学、给儿子买房,却舍不得让女儿好好念个书,三句话不离“你个女孩子,念那么多书干吗?将来还不是要嫁人?”
最可悲的是,说这话的人自己也是个女人......但不得不承认,我们身边被这样对待过的女同胞其实真不在少数。
我们老家,就有好几个典型的例子。就拿其中一个龙凤胎家庭来说,从出生那一刻开始,因为性别不同,男孩女孩的命运就注定不同,男孩出生后被爷爷奶奶当宝贝一样捧在手心、精心照料,女孩呢,饿不死就行,哪有空花心思哄啊抱啊,爱哭就哭吧,哭累了总会停下来的,哦,对了,还有句土话叫作“哭不死的孩子,吊不死的茄子”。
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从小到大,男孩都是家里的宝贝,当皇帝一样伺候着,磕了碰了都是要心疼死的,典型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上学回家就有好吃的等着;女孩呢?爷爷奶奶才不带呢,只能丢在外公外婆家,跟舅舅家孩子一起磕磕碰碰长大。
所以,这么多年,长大成人,女孩跟家里的关系一直很淡,就是那种只有逢年过节才会回来,感觉跟苏明玉差不多,但不一样的是,苏明玉因为遇到贵人(当然,她本身也够努力),事业有成,也算是挺成功的了;现实生活里,没有那么多贵人,被原生家庭不待见的女孩,一般也没那么容易逆袭、改变命运。
她们一边渴望从家庭里获得更多的爱和关注,一边只能眼巴巴看着哥哥或者弟弟被人捧在手心,自己除了默默羡慕,根本别无选择。
童年缺爱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不懂得如何去爱、去接纳爱,不会爱自己,也不懂得如何爱别人,不爱,也不被爱,这样的缺失是无法弥补的巨大窟窿,如影随形,时刻提醒着你:你是那个不配得到爱的人。
还有另一户人家,两个姐姐,一个弟弟,印象最深的就是,最冷的天气,结了冰的小河边,总能隔三差五看到姐妹两个的身影,不是在洗完洗菜,就是在洗衣服刷鞋子,或者是杀鱼之类的家务活,手上长再多的冻疮也不会被人心疼。而那个小她们也没几岁的弟弟呢?只要好好学习就好,家务根本不需要他染指。
看到苏明成勒令明玉帮他洗衣服的那一瞬间,真的仿佛看到了老家那些忍气吞声的女孩,看到她们隐忍背后的无奈与无助。家是幼小的她们唯一的避风港,面对父母的不公对待,除了忍耐,除了逆来顺受,她们还能怎么办?
但这还不是最气人的,最气人的是,这些口口声声说着:“嫁出去的女儿是泼出去的水”的父母们,这些言之凿凿说过:“我老了反正又不要你养”的父母们,他们有钱的时候想着儿子,他们能帮忙的时候想的是儿子,但他们一旦生病了一定会找女儿,他们没了劳动力想要买点啥的时候还是会第一时间去找女儿!
你让他们去找儿子,他们会说:“我们白养你这么大啦!”“你是白眼狼吗?”像《欢乐颂》里的樊胜美,贴补家里贴得再多,那也是你该的,你出钱给哥哥买房,你出钱养着父母,在父母眼里,还是儿子最亲,女儿再孝顺再贴心那都是欠他们的。
看《原生家庭》那本书的时候,真的特别有感触,尤其认同武志红为这本书写的序,里面有这样一段话“我们的文化尤其需要这样的书,因为孝道流传两千多年,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扎根太深。我个人认为,孝道以及与孝道密不可分的重男轻女,最终成为几乎一切常见的病态心理的根源。”
《都挺好》其实就是刻画出了这样一种病态心理下的一个家庭,被网友调侃要打爆狗头的郭京飞饰演的苏家老二苏明成,油嘴滑舌,把他那重男轻女的妈妈哄得笑逐颜开,一边仗着老妈的溺爱压榨妹妹明玉,要她帮自己洗衣服,一边又要求明玉孝顺父母,换做是谁也不会跟这样的哥哥维持良好的关系。
听到明玉反问苏明成:“墓地是我花钱买的,葬礼的钱也是我出的,你呢?你有什么资格说我”那一段的时候,眼泪没忍住跟着落了下来,明明最不该花钱的就是她,那个分文没出的人反而有脸腰杆挺得笔直来质问他?还有没有天理啊?
确实挺没天理的,但这种没天理的事还真不少。
有人说,要是《都挺好》最后是大团圆的剧情,就太扯了,我也觉得这样的家庭背景,和解真的太难了,明玉内心的创伤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痊愈的,它需要太多太多时间,也需要太多太多爱来弥补,更需要明玉下定决心去跟过去的不愉快彻底告别。
真的太难太难了,毕竟那个伤她至深的母亲已经过世,那些童年的伤害连被道歉的机会都没有了,唯一可能弥补的就仅剩二哥苏明成了。而屏幕背后,又有多少家庭正在上演类似的悲剧?我们无从知晓。
但我觉得,所有抱着“生女儿比较没压力”去生女儿的家庭,女孩子的生活都不容乐观,尤其有哥哥或者弟弟的二胎家庭,父母一旦有了这样的想法,就很难不把爱的天平倾向到儿子那一边。
在他们看来,女儿是贴心小棉袄,所以用来养老特别好;儿子则是用来传宗接代的门面,所以要攒钱给他们买房买车带孩子......那么剩下的......自行脑补吧。
我女儿出生后,也被很多人“好心”建议过:“生女儿多好啊,以后要二胎没压力,不像我们生了儿子的,万一二胎再来个儿子可怎么办?”,这样的话听多了,真的挺烦的,为什么烦呢,因为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生儿子要给他准备的东西多了去了,生女儿就简单多了,啥都不用准备,真替生在这些人家的女儿感到深深的悲哀。
好多次我都碍于情面,敷衍地笑笑,但内心真的.....一千匹草泥马奔腾而过。对不起,不生!我家没皇冠要继承,女儿真的挺好的,别干吃萝卜瞎操心了。
真的不敢苟同生女儿没压力这样的言论,相反,作为一个女性,看到了女人太多的不容易,职场的歧视、社会的压力、职场和家庭的两难、甚至是原生家庭的不公对待......女明星们镜头前哭诉过了30+市场的挑拣、普通女人到了适婚年龄在职场的尴尬遭遇、嫁人生子被夫家扫地出门无处可去的新闻......
相反,我认为,正因为生的是女儿,父母们的压力才更大,生怕女儿未来继续面临这样的大环境,面临自己遭遇过的不公;生怕女儿万一遇人不淑,却没有招架的余地;生怕不能给女儿那些男孩子们拥有的一切......
看到《都挺好》这样题材的剧热播,真的挺开心,希望每个人都能看出电视剧背后的深意,也希望像苏明玉这样不被原生家庭呵护的女孩越来越少。
相关阅读:
|
|
|
|
文章标签: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