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战争的爆发当然是有其深刻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有着经济、政治、民族、宗教等多方面的复杂原因,然而,当我们透过血
雨腥风的表面,追寻战争的源头时,却惊异地发现,点燃许多战争导火索的,有时仅仅是……
一枚手榴弹
伊朗和伊拉克两国的争端由来已久,其中最为突出的矛盾之一便是关于阿拉伯河的主权归属问题。虽同为穆斯林国家,但不同教派的矛盾则是两伊冲突的又一重要原因。1980年4月1日,一个伊朗人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一次集会上,扔出了一枚手榴弹,炸伤了与会的伊拉克副总理阿齐兹,并炸死了2名学生。就是这枚手榴弹,点燃了两国间武装冲突的导火索,并且一打就是8年。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两国都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这就是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两伊战争。
一面国旗
1982年3月19日,阿根廷科斯帝斯公司的60多名工作人员成做海军的运输船,以拆除一个旧的工作设备为名,在由英国人控制的南乔治亚群岛的莱斯滩登陆,其中50人被阻,10人上岛。上岛的10人在这个英阿存在主权争议的岛上插起了一面阿根廷国旗。这次事件就成了英阿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的直接起因。4也2日阿根廷军队占领了马岛,3日英国决定派出特混舰队前往马岛,战争终于爆发了。其实,在这次战争爆发以前,两国就马尔维纳斯群岛的归属问题,虽然经过多次的谈判,但都未能达成协议。结果,埋在英阿两国争端中的一颗定时炸弹,由一面国旗引爆了。
一句话
1857年2月的一天,在印度加尔各达附近姆达姆东印度公司的军营前面,一个印度籍士兵拿着一只盛水的铜杯正在喝水。一个清道夫走过来恳求说:“先生,给口水喝吧!”“不行,你是贱民,不能接触他人的东西”。清道夫听了,高声说道:“你有什么了不起,你们的嘴马上就要去咬牛脂和猪油了,新发的英国子弹壳底统统涂着这两样东西!”士兵一听,顿时勃然大怒。因为在当时使用子弹,必须先用嘴咬开子弹壳底。但印度的士兵,不是信印度教的,就是信伊斯兰教的。印度教徒不吃牛肉,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强迫他们去咬牛脂和猪油,就是公开侮辱他们。这一消息一传开,印度的士兵们纷纷起来反抗。他们手持荷花,面对恒河河水,发誓要赶走英国人。5月10日,由一句话引起的印度民族起义终于爆发了。
一只军马桶
1249年,位于现在意大利北部的博洛尼亚市还是一个城邦国家。当时, 有一个在当地军队中服役的军人,从这个城市逃到了北方的摩德纳,并带走了一个给马饮水的旧橡木桶。博洛尼亚方面称:“对于逃跑的军人,我们一点也不留恋。军马桶可是我们的,得还给我们。”但摩德纳市拒绝了这个要求。由于这一微不足道的橡木桶,导致了两市之间的流血战争,一直持续了23年。战争期间双方伤亡都很大,结果摩德纳城邦在扎波利诺战役中获胜,并保住了那个引起战祸的橡木桶。如今,这个举世闻名的旧军马桶仍属摩德纳市所有。
一只足球
1969年洪都拉斯与萨尔瓦多国家足球队为争夺参加世界杯赛的资格,进行了一场比赛,并在体育场上发生了纠纷,导致两国断绝外交关系,随后爆发了战争。7月14日,萨尔瓦多军队侵入洪都拉斯,4天内推进60公里,侵占了面积达400平方公里的地域。经美洲国家组织干预,18日萨尔瓦多军队停止进攻,8月初,从洪都拉斯撤军。但此后,两国间小规模的边境冲突一直持续到1970年春。在这次由足球引起的战争和战后相互迫害对方侨民的过程中,两国死亡近3000人。
长矛战坦克
在关于二战初期欧洲战场的轶闻中,英勇的波兰骑兵用长矛向德军坦克发起的殊死冲锋是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战争场景之一。通常的说法是,当时波军某骑兵旅突围时,为突破德军装甲师的堵截,骑马持矛向德军的坦克展开堂吉诃德式的进攻,但在德军的铁甲与炮火下,落得个全军覆灭的悲壮结局。这一“长矛战坦克”的传奇得到了包括参战双方在内的广泛承认,有些严肃的历史纪录片中也采用了这种说法。1959年波兰拍摄的由罗曼·波兰斯基主演的反映骑兵生活的电影《罗特纳》更对这个故事的传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事实并非如此。
记者的想象力制造了战争神话
虽然不能说这一流传甚广的“长矛战坦克”完全是谣言,但至少是以讹传讹。翻一翻相关的战史,波兰骑兵在开战之初只参与过有限的几次作战行动。“长矛战坦克”的故事则来自于1939年9月19日在沃尔卡·威格洛瓦附近的遭遇战,波兰骑兵阵亡100余人。
这场战斗发生于开战的第一天。当时波兰第18骑兵团在掩护但泽走廊波军总退却的过程中,向古德里安率领的德国第19装甲军的第2和第20摩托化师结合部发起一次攻击,其中两个执行迂回任务的骑兵中队正好碰上一个就地休息的德军步兵营。波兰人出其不意地挥舞着马刀发起冲锋,将猝不及防的德国步兵击溃,然后就地组织防守。但在附近树林里休整的几辆德军装甲车(不是坦克)正好赶到。在20毫米机关炮的弹雨下,下马作战的波兰骑兵们损失惨重,团长马特拉扎上校和团参谋长当场阵亡。第二天,赶来采访的意大利战地记者乔治·帕拉达听到关于这场战斗的消息。不知是他的想象力过于丰富,还是他轻信了德军士兵带有夸张色彩的描述,或是他看到了遗弃在战场上的断矛,总之“波兰骑兵用长矛向德国坦克冲锋”的神话就这么传开了。不是蓄意造假就是记者无知
另外,虽然一战后骑兵持长矛冲锋的战例确实存在(如第二次摩洛哥战争中的西班牙骑兵),但二战前的波军骑兵早已不是1683年维也纳城下的骠骑兵,其装备也与一战那种水平大不相同。长矛已于1934年从波兰骑兵的标准装备中消失。少量留用的长矛主要用于仪仗和悬挂旗帜。只是为了保持战士们的勇武精神,骑兵平时仍有使用长矛的训练。以当时波兰的3团制骑兵旅来说,全旅6100余人,除 5100匹战马外,还有机械化车辆65台,配有轻机枪89挺、重机枪81挺、反坦克枪66挺、46毫米迫击炮9门、81毫米迫击炮2门、反坦克炮14门、75毫米火炮12门、40毫米高炮2门,重武器的数量与步兵野战部队相差不大(4团制骑兵旅的重武器数量更多),作战方式也是以骑马机动、下马作战为主,实际是一种机动性较强的步兵,只是在快速奔袭等没有重武器参与的战斗中,才会使用马上冲锋的战术。如果是真的与敌人的坦克部队发生交火,骑兵一般会选择主动退却。此外,波军的战术也并非今人所想象的那样落后。事实上在开战之初,波兰成功地分散和隐蔽了大部分空、海军力量,只是因为武器性能的差距和领导者的无能,才导致了惨重的损失和迅速的溃败。
为什么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参战的波、德双方都未出来澄清这场战斗的真相,起因应该是双方“周瑜打黄盖”式的一种默契:波兰人需要用这个故事赞美自己的大无畏英雄主义精神,德国人需要用它来宣扬第三帝国铁流和“闪击战”的威力。随着时间的推移,真相逐渐被湮没,更多的“证据”被加入进去,来证明这一传奇的真实性。
比如在欧美出版的历史教科书上,一些德国入侵前波军骑兵调动的照片中因为出现了长矛(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长矛多半是为了悬挂旗帜),因此也被注释为战争爆发后波军骑兵准备去对抗德军坦克。但反对的声音始终存在。当电影《罗特纳》公映后,一些参加过当年战
斗的幸存老兵就公开发表不同意见,说明真相。
当然,即使“长矛战坦克”被证明是子无虚有,也丝毫无损于波兰军民的形象。在1939年那种恐怖之中,波兰人民和军队奋起反抗纳粹侵略者的勇敢斗争已足以给后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关阅读:
|
|
|
|
|
|
|
|
|
|
热门标签: 曹小强最后和谁在一起了 朱秀华借尸还魂事件 北海舰队 蘑菇 文昌帝君是东华帝君吗 甲午中日战争 四大文明古国 三皇五帝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