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三家分晋后,魏国率先在兄弟们中间闪亮出场,在一代明君魏文侯的带领下,兵强马壮、地大物博,不仅同宗兄弟赵、韩两家以其马首是瞻,齐楚秦燕等国也是不可与之争锋。魏国镇守西线的吴起一度十多年让秦军不敢东渡黄河。
魏国土地肥沃,人口密集,但是缺点是处于中心,容易被进攻还不好防守。最初魏国版图两头大,中间细,首都安邑西边一头,很容易被秦、赵、韩三国包饺子。后来魏武侯从楚国手中夺得大梁,将大梁打造成了一座坚城,城墙又高又厚。公元前361年,魏国将首都从安邑搬迁到了大梁,当时大梁城人口稠密,市集繁华,是名副其实的大都市。大梁城的坚固程度后来还让名将白起都无功而返。
迁都之后,魏国与好兄弟韩、赵交换了土地,在国土面积不变小的情况将边境线缩短,将防守国土的兵力大大的集中了,看起来一切准备妥当,就等开疆拓土了,可惜事情来了个反转。
当年魏文侯在战国七雄中重用李悝率先实行变法,开创了魏国百年霸业,他的很多政策都是后来一统天下的秦国所效仿的。他重视人才,发展经济、改革军事,联合赵、韩来对付齐楚秦燕,真可说是战国第一明君。不过继任的魏武侯、魏惠王却没能够将老祖宗的改革政策给持续下去:
在人才方面,让吴起投奔了楚国,让商鞅溜去了秦国,让孙膑被弄到了齐国,这些牛逼的大家让魏国减分的同时帮助了对手大幅度加分,缩小了对手和自己的差距;在联盟统一阵线上,魏惠王爱慕虚荣不够低调,过早的摆出老大哥姿态,在多次合伙行动胜利后分赃不均,让跟随自己出生入死的好兄弟赵韩看魏国不顺眼,导致关键时刻与自己交恶;在外交方面,竟然自封为王引起公愤,还仗着霸主地位四处挑起战端来树敌。
从后人的角度看历史,往往有很多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改革必须依靠国君的支持,国君的能力更是十分关键。因为改革势必会触碰利益集团,改革派和利益集团的对阵较量必须靠国君来平衡,不管力量往哪倾斜都会导致改革失败,对国家造成大影响。魏武侯、魏惠王始终没能具备魏文侯的能力可以居中平衡,魏国的改革因此没能像后来的秦国那样彻底,那样成功。
魏国的机遇其实很多,可惜都没能够把握住:
一、魏国曾经可以为向西吞并秦国,占据关中,进可攻,退可守。再吞并韩国后向东北进军赵、燕、齐,最后解决楚国。可惜魏惠王在商鞅的几句吹捧下就飘飘然了,放弃吞并秦国,当时秦国才刚起步,错失了最好的机会。
二、魏国也可以一直保持魏、赵、联盟,先将其他几国各个击破,最后解决内部问题。当时魏国最强,到最后利益的最大获得者肯定是魏国。可惜魏君没有长远目光,面对前期的小小战果就不肯吃亏,斤斤计较,最终导致了三家联盟的破裂。
终于在公元前343年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晚上,魏军统帅庞涓求战心切走进了马陵大峡谷...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马陵之战,最后孙膑大胜还弄死了师兄庞涓报了大仇。这一夜,魏国最牛逼的军队毁于一旦,从此魏国百年霸业轰然倒塌,从带头大哥沦为小弟。魏国可以说真是自己作死的,明明开局一手好牌,出牌却凌乱不堪。
自此一战,国际局势面临巨大变化,战国开启新篇章。
相关阅读:
|
|
|
|
|
|
|
|
|
|
文章标签: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