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每一次朝代交替几乎都伴随着农民起义。在教科书中,农民起义被形容为农民反对压迫、争取权利的正义斗争。但捋一遍历史上大的农民起义,会发现所谓的“农民起义”是一个伪命题。
“农民起义”要由农民来领导才名正言顺。但事实上,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多次农民起义,但几乎没有一次大的起义是真正的农民做主帅的。
两千多年来,在秦末农民起义、黄巾起义、南宋的钟相杨么起义等12次大规模起义中,其主要领袖为小吏出身的有9人(如刘邦、窦建德),商人出身的有8人(如黄巢、方腊),军人有4人(如陈胜、吴广),贵族子弟有3人(如项羽、李密),还有几人是小地主和宗教相关人士。只有杨秀清和萧朝贵是烧炭的,勉强能被算在农民行列内。
农民无法成为起义领袖有其必然性。古时的农民长年在田间耕作,没有文化,既无法意识到造成自身厄运的原因,也没有能力提出恰当的政治纲领,生活经历的单一化更让他们没有相应的组织能力来领导一支起义军。
相比之下,小吏、商人等人不仅有一定文化,还见多识广,知道如何仿效朝廷体制,建立一套自己的规则。再加上知识分子的参与,常常能使起义军迅速壮大。刘邦、朱元璋正是因为有了张良、李善长等人的协助,才最终取得了天下。
而且,农民起义的目的应该要为农民谋利益,要“均田免粮”的。但事实上,大多数人在起事之初,所要谋求的都是个人富贵。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动员戍卒造反时,说了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说明他们鼓动戍卒造反的承诺并非分田地,而是功名富贵。戍卒们非但没有反抗地主阶级的意思,反而愿意追随陈胜、吴广打出的“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旗号。
唐朝晚期的黄巢、王仙芝都是大盐商,因走私贩盐而暴富。他们造反显然不是被生活所迫,也没有帮农民反抗地主的意思。他们在造反途中也曾多次向朝廷请降。公元879年,黄巢上书,请求朝廷封自己为安南都护广州节度使等,但朝廷只同意给他一个四品小官,结果当然是双方没能谈妥,战争继续。
朱元璋出身赤贫,自己没有土地耕种,连农民都不如。但是他投身起义军的心思一点儿都不坚决。当同乡好友来信要他一同投奔濠州(今属安徽滁州)的郭子兴时,朱元璋去找另一个朋友商量,那个朋友鼓励朱元璋参加。朱元璋依旧犹豫不决,直到他出家的皇觉寺被烧,他无处可去时,还是先去算了一卦后,才决定投奔郭子兴。
到了濠州,当时的军粮是摊派下去的,有人主张该多让地主交粮:贫苦农民连饭都吃不饱,再交粮不是要他们的命吗?郭子兴却认为,地主要少交些,因为本地只有数得出的几十家地主,交多了,地主吃不消,会逃跑;贫农小户油水少,但是人数多,一家交一点儿,汇总起来就多了。朱元璋站到了郭子兴一边,显然没有为农民谋权益的想法。
尽管这些起义领袖在成就声势后,往往会打出“均贫富”之类的旗号来招揽人心,但在他们自己来说,目的再单纯不过,那就是推翻旧王朝,建立以自己集团为核心的新政权。毕竟群雄逐鹿为的是问鼎中原,而不是农民的利益。
在参加起义的人员方面,通常所说的“农民起义”也并不准确:参与这种起义的人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秦末大起义先是由一群戍卒打响了第一枪,随后农民、知识分子、官吏和地主都起来相应,这才出现了《史记》中记载的“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既然黄巢、朱元璋这样的豪杰不是为了农民而造反,那么参与起义的农民应该是为了争取自己最根本的权益——土地吧?也不都是。
在历代起义中,不乏因天灾人祸导致饥民走投无路而冒险起事的,如新朝末年的绿林军。洪秀全起事成功的原因之一也是广西自然灾害严重,农民无奈,参与起义。但是随着起义军规模的扩大,很多参与者就非主动,而是被裹胁了。李秀成在自供状中说,凡是参与的人,其房屋都要被烧掉,饥寒的乡人若回头,后面就有追兵。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曾出兵北伐,北伐军也是沿路裹胁民众:有跟着军队挑行李,后来被裹胁去的;有在赶集时被裹胁去的;还有的在城内看戏,不料太平天国的北伐军进城了,看戏者就被裹胁而去……因为害怕被裹胁,有些地方在北伐军到来之前竟“人民逃亡,十室九空”。
被裹胁去的人只好跟随太平军造反,会写字的人就负责文书、不去打仗;老弱者和胆小者被安排去抬物品、烧火做饭;剩下的青壮年则拿起长矛、刀剑,有太平军士兵在后面监督着他们上战场,谁要是退却,就会被当场斩杀。
相关阅读:
|
|
|
|
|
|
|
|
文章标签:
热门标签: 韩彩英三级 硬币 好看的恐怖电影排行榜 香水调配师 文昌帝君是东华帝君吗 甲午中日战争 四大文明古国 三皇五帝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