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皇叔一辈子确实不容易,从那样一个不起眼的位置,最终真的成了皇帝,尽管从221年到223年仅仅两年而已。221年应该是刘备最难过的一年了,不仅是内心的悲伤,也是事业的转折点。
【刘备】
虽然在这一年刘备称帝,但却很难有心思庆祝,因为这年关羽死了,刘备下了讨伐东吴的决定。当然如果认为讨伐东吴完全是因为二爷的死,那就太小看刘备了。虽然诸葛亮给他的隆中对策是联孙抗曹,但谁都知道魏之大很难战胜,攻吴无论从可能性还是占便宜都更加容易。关羽的死是给了刘备一个最充足的理由,尤其之后紧接着张飞也被杀,坚定了刘备攻吴的决心。
诚然刘备是个英雄,但他依然还不够好。虽然东吴在他自己的计算里要比曹魏好打得多,但他依然高估了自己的蜀汉,同样高估了自己。夷陵一战火烧连营,蜀汉军队几乎全军覆没,刘备自己好不容易脱身而出。一战,不仅损失了蜀汉绝大部分的兵力和战将,甚至差点打断了这个刚生的小政权。
怒、羞、悔、憾,白帝城的刘备在这么多的情绪冲击下接近大限。自知时日无多的他说了如下争议千年的话:"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段话被解读了千年,也被猜测了千年。
这里我不想猜测刘备究竟以什么心态说这段话,但结果大家都知道,饶是诸葛亮也被吓到了,除了立马表决心其他什么想法都没有。所以刘备就这么死了,奔波一辈子,只做了三年就把摊子留给了儿子刘禅。
刘备对刘禅的感情,因为上面那段名言而让很多人有了遐想,毕竟一个头脑清醒的英雄应该很难说出让亲信臣子取代自己儿子的话。由于刘禅一直以来的"愚蠢"形象,惹得人们猜测,其继位是因为被爱还是因为刘备的无奈。
个人认为刘备并没有认为自己这儿子不够格接班,事实上他对刘禅的评价还很不错,"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但很多人并没有记得这句话。即便刘备有过失误,即使是对儿子的偏爱,但刘备看人的能力一直都是很好的。
虽说刘备并非常人,但即使按常人理解,会想让子孙读什么书,一般都是其有能力读,尤其是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刘备就是让刘禅"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
【刘禅】
如果说刘禅真的"傻"到后世认为的那样,那刘备和诸葛亮也不用给他制定这样的课程表了。所以至少在刘备和诸葛亮的眼中,刘禅即便成不了伟大的君主,至少是一个合格的继承人。
既然如此,刘禅会被后世认为一无是处,他自己的错其实没有那么大。但在说这个之前,我上面讲到诸葛亮对于刘禅也是持正面评价的,但为什么他直到死都没有真正让刘禅亲政,这同样是刘禅被人认为是庸劣之主的重要原因。
┃为何没有交权
刘备这句"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可害苦了诸葛亮,他当然不会真的有把天下让给别人的想法,哪怕这个别人是诸葛亮。
而诸葛亮一辈子都没有做过"取而代之"的事情,事实上可能也确实根本就没这想法。但为什么说那句话害苦了诸葛亮,因为这句话,诸葛亮再难做自己。看起来给了诸葛亮无上的权力,将来到底怎么走下去,全凭其自己处置。
【诸葛亮】
但谁都知道,即使诸葛亮有什么"想法",在风雨飘摇的蜀汉他也不能做。何况以诸葛亮的理想和素养,因为他不会这么想,反而把他架在了道德的高点。任何事情做不对,都会被认为是对于先主的这个遗嘱有"心思",这让诸葛亮在以往"鞠躬尽瘁"的程度上,只能更加"死而后已"。
诸葛亮在接受托孤后直到死,都一直由自己掌握着大事小情,基本没有让刘禅插过手,是因为不信任,还是刘禅实在做不了。其实,这都有诸葛亮的考虑,刘禅也不能因此背一个"能力不足"的大锅。
首先就如上面所说,刘备临终的那段话实实在在的把诸葛亮架在了那里。虽然诸葛亮本心就是要巩固甚至扩大刘备的事业,但那个话让诸葛亮无法松懈一刻。而诸葛亮有能力、有理想,他也相信自己的能力和理想,因而为了自己的追求,也为了不让刘备的遗愿落空,诸葛亮在刘备死后拿出的是百分之二百的心血。这让他很难"相信"别人,无论面对的君主是不是刘禅。这个"相信"并非对别人的"信任"问题,而是因为他太相信自己,也太苛求自己,希望自己能完完全全做好。
当然,除了诸葛亮自己内心的因素,当时的蜀汉确实危机重重,这危机来自内外两方面,相对平稳的方式是更加稳妥的选择。前面说过,刘备最后那一战,不只是打垮了蜀汉军队的精英,更差一点斩断了这个本就最困难的国家。饶是抱有北伐大志的诸葛亮,也用了几年的时间才让蜀汉稳定下来。而当稳定后,北伐又成了头等大事。这一系列的事情,显然很需要蜀汉的统治和政策平稳且不要变化过大,诸葛亮不愿也无法让刘禅亲自来做这些事也是可以理解的。
【蜀汉疆域(橙黄)】
在蜀汉的局势之外,蜀汉人才的凋敝同样影响很大。本身蜀汉就是三国里人才相对最少的,加之人口不足,人才只会越来越少。而同时,蜀汉和魏、吴比最大的劣势就是在蜀地根基太短,各个派系之间的协调和人员的使用,因为人才的不断减少而更加关系紧张。除了刘备本人,诸葛亮是最能更好地平衡各方势力的人。
是否说诸葛亮至死都没有让刘禅亲政,证明刘禅能力不足,只能依靠"相父"来守住老爹的江山。事实上,首先诸葛亮不"交权"是现实与道义的双重考虑,并非因为刘禅的能力;同时,刘禅和诸葛亮的君臣关系,在近二十年里并非只是诸葛亮一人维护,刘禅能和自己的相父维持蜀汉十几载,同样也是他并非"傻子"君主的表现。
┃其实终是命运
一句"君可自取"使人们认为刘禅无能,连自己的亲爹都觉得他可以随时找人替代;诸葛亮始终不交权,让人觉得刘禅确实很差以致不足以但当皇帝的大任;"乐不思蜀"最终加深了人们对其"扶不起"的印象。
但为什么我会说刘禅虽不顶尖但也不能说是一个庸劣之主,因为他做了很多看似"愚笨"但事实上并非如表面上看到的那样的事情,他的傻或许也是装傻。
【刘禅】
如果说刘禅会被认为是庸劣的君主,其中一点就是被诟病轻信小人,但那个帝王身边没有几个小人,而蜀汉最终的灭亡又与刘禅信任小人有那么大的关系么,其实并不见得。事实上刘禅在诸葛亮死后以大司马蒋琬、大将军费祎为录尚书事,总揽朝权;后又以姜维、诸葛瞻为录尚书事。被他信任的并不全是小人,很多贤臣还是能够发挥作用的,只能说刘禅的能力不够强大,做不到那些英明神武的皇帝那样杜绝小人的影响,但也算不上"愚蠢"。
其实刘禅自己在施政方面是有一些见解和方式的,例如诸葛亮死后废除了丞相制度,任命蒋琬为大司马,主管行政,兼管军事;又任命费祎为大将军,主管军事,兼管行政。将总览大权的丞相职位一分为二,互相制衡、互相监督。这可以说是一个很对的行为,诸葛亮在时,既不会有施政的问题,也不用担心权力过大。但诸葛亮死后,蜀汉其实没有人能担得起这个任务,把这个职位拆分为二,既能发挥臣子的能力,也能避免危险,就算称不上聪明,也是有想法的。
除此之外,刘禅也是懂人心的。诸葛亮死后,安汉将军李邈上书,含沙射影地诋毁诸葛亮有不轨之心,刘禅没有"傻"得被骗,立即下令将李邈处死,明确承认诸葛亮的贡献,这不但打击了想要逢迎刘禅的人,同时安抚了那些一直跟随诸葛亮的大臣的心。
刘禅在诸葛亮死后又在位近三十年,在这三十年间,蜀汉"竟然"在刘禅的统治下还挺正常的存在着。虽然无法北伐,实现"恢复中原"的理想,但同样内部也并没有比之前勉强北伐的时候就乱多少。尤其是和东边的孙吴一比,孙权死后,其后继者一个赛着一个离谱,最终产生了动乱。而刘禅的蜀汉确实偏安了, 但也活下去了,刘禅的三十年亲政,反而成为了在位时间最长的三国君主。刘禅就真的没有能力么,确实不能这样说。
开头我说人不能乱说话,尤其是作为一个会被载入史册的历史人物。刘禅就是因为这句话而把自己给推入了千古骂名,这句话就是"此间乐,不知蜀"。刘禅最后是选择不战而降以及所谓"没心没肺",这是他最大的"骂"点。但其实在当时的形势下,魏已名存实亡,吴则奄奄一息,已经强弩之末的蜀汉再抵抗下去可能真的就会灭顶之灾,投降并不是失败和错误。
【晋朝】
同时,在洛阳,司马昭如四面楚歌一样给刘禅来了出"四面蜀歌",作为一个亡国之君,又怎能再用在位国君的标准来要求他,无国无兵无民,"乐不思蜀"明哲保身并非不可原谅。而其实蜀汉因为刘禅而没有顽强抵抗,也给蜀汉官民留下了活路,从这个角度来讲,他的"傻"是否也能看作是不想太聪明。
刘禅如果在平静的政局下,很有可能就会成为一个没什么存在感的王朝传承过程中的皇帝之一,因为他是刘备的儿子,因为他是亡国之君,这让他受到了太多不一样的关注。其实相比后来西晋那个真"弱智"的皇帝司马衷,刘禅哪里是"扶不起"啊。
相关阅读:
|
|
|
|
|
|
|
|
|
|
文章标签: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