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上没有记载太平公主的名字,我们只知道她姓李,出生后封太平公主。她的妈妈是武则天,爸爸则是唐高宗李治。她的两个哥哥李显和李旦都是皇帝。太平公主遗传了她妈妈武则天的性格,聪明能干,计谋过人,有很强的权力欲。她一直想要成为她母亲那样的女强人,甚至想要称帝,当第二个武则天。
四年(公元710年)六月,太平公主的哥哥李显被她老婆韦皇后和他女儿安乐公主合谋毒死。韦皇后也想篡夺皇位,当武则天第二。韦皇后当了皇帝,太平公主自然没有好日子过。所以,她极力阻止韦皇后。
为了能够铲除韦皇后,太平公主主动和李旦的儿子李隆基合作,派她的儿子和亲信刘幽求到李隆基处,秘密商议政变细节。
李隆基也是个少年英主,年纪轻轻就非常能干。他是睿宗李旦的第三子,先封楚王,后改封临淄王。景龙三年( 709)十一月,他从自己的封地回京城参加郊祀活动。此次回京,他感受了异样的气氛。为了能占得先机,活动结束后,他就故意滞留京城,不回封地,准备随机应变。在京城期间,他并没有闲着,而是暗中结交羽林军将领,争取羽林军的支持。
李隆基的动作自然逃过不太平公主的眼睛。关键时刻她做出了和李隆基强强联手的决定。事后看来,这个决定无疑是正确的。
七月,李隆基与太平公主果断发动政变,把韦皇后一伙全部诛灭,同时拥立李隆基的父亲李旦复位当皇帝。事态平息后,李隆基因安定社稷之功被封为"平王"。不久之后,在李隆基的操作下,李旦立李隆基为太子。至此,李隆基成功完成了权力和地位晋级。
在面对共同的敌人韦皇后集团时,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不约而同站到了一个阵营里。可是,当韦皇后集团被彻底诛灭后,他们两个集团的矛盾就开始凸显出来。
太平公主性格刚强,能谋善断,权力欲望很强盛,她不愿意屈尊人后。
李隆基也不是省油的灯。他当了太子之后,立刻招揽人才,很快形成了以他为首的一个辅弼班子。这其中有姚崇,武则天朝的宰相,老谋深算,此时兼任太子左庶子;吏部尚书宋璟则兼任太子右庶子,侍中韦安石任太子少保,尚书右仆射苏瓌任太子少傅,中书侍郎张说兼任太子侍读。这些人对李隆基忠心耿耿,而且都是政治老手,日后在开元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太平公主本以为李隆基只是个小屁孩,方便控制。没想到他居然快速组建了自己的班底,而且势力渐长。这让太平公主很是不安。太子势力的崛起,让她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随心所欲地干涉朝政了,这让她很恼火。于是,她决定除掉李隆基。
第一步,她挑拨李隆基和他兄弟的关系,企图废掉李隆基的太子之位。李隆基是李旦的第三个儿子,在他上面,还有两个哥哥,大哥是宋王李成器。按照立长传统,太子应该立李成器。但是他知道李隆基的势力,不敢和他争。所以在议立太子的时候,他对父亲唐睿宗及朝臣说:"时平则嫡长,困难则归有功"。有谁不想当皇帝的?只是时势不允许而已。于是,太平公主暗中撺掇李成器,好让他和李隆基争个你死我活,她就能坐收渔翁之利。
第二步,拉拢朝臣,排除异己。要想成事,身边就得有一批铁杆,有一批人才。太平公主极力拉拢朝臣,排除异己,就是要把敌人搞得少少的,把朋友搞得多多的。
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矛盾白热化,是在景云二年(711年)正月的一次议政。有天早上,太平公主派人把前去早朝的宰相"邀请"到宣政殿的光范门内,然后对大臣们说,要更易太子。太平公主的亲信都附和,认为可废。但是,这个提议遭到了宋璟的强烈反对。现场争执不下,无法达成一致。当时虽然没有成功,但是这件事把两个集团的争斗摆上了台面。
此时,最担心的是睿宗李旦。他儿子和他妹妹争夺权力,他夹在中间,十分危险。关键时刻,他还是向着自己的儿子。当时,他身边的一个术士说:"五日内有急兵入宫",他心惊胆战,急忙下诏,命太子监国,把大权都交出去。睿宗的这个举动让太平公主措手不及。她极力反对,鼓动朝廷里的大臣,反对太子监国。当时,太平公主的势力很大,史书上说:"太平公主擅权用事,与上有隙,宰相七人,五出其门。文武之臣,太半附之。"在文武大臣的反对下,睿宗只好仍旧"自总大政"。
此时,太平公主已经不能再等了。她密谋在七月初四这天发动政变。
面对太平公主的步步紧逼,李隆基也没有闲着。他的策略是牢牢控制住禁军。在对付韦皇后集团的时候,李隆基就掌握了羽林军,把手伸进了军队。当上太子之后,他对禁军的控制就更紧了。手中有兵,自然底气十足。当李隆基得知太平公主准备政变后,他率领羽林军先发制人,七月初三这天,羽林军突然袭击太平公主的党羽,将其一一抓捕。太平公主闻讯后仓皇逃入南山。不久后,太平公主也被抓住,李隆基将其赐死。她的儿子和重要党羽数十人悉数被杀。太平公主的势力被彻底剪除。
就在太平公主被赐死的当天,唐睿宗宣布退居百福殿,"高居无为"。至此,朝廷军政大权彻底转移到李隆基手里。大唐进入了另一段辉煌。
从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权力争斗我们可以得出两点浅显的体会:第一点,作为一个女性,权力的欲望还是不太强。韦皇后、安乐公主、太平公主等人,都是权力欲望很强的人,最后他们都身败名裂。不得不承认,政治的世界还是属于男人。第二点,在权力博弈中,谁掌握了军队,谁就掌握了主动权。
相关阅读:
|
|
|
|
|
|
|
|
|
|
文章标签: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