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虎父无犬子",可是明朝这样开国名将的后代,一个不如一个,除了徐达之子徐辉祖。在朱元璋时期,徐辉祖多次受命在全国各地练兵,而且还在浙江练兵,用来防御倭寇。徐辉祖可谓是继承了徐达的优良的军事才能,为何建文帝在靖难之役中只是让他担任个"配角"?难道因为他与朱棣是连襟关系?
我们先来看一下在靖难之役中徐辉祖出场次数与方式,徐辉祖第一次出场是在朱棣在白沟河打败李景隆60万大军之时,当时南军溃败,朱棣铁骑肆无忌惮的砍杀南军,正当朱棣想全歼南军时,徐辉祖带兵赶到,正好解救了正在危局中的李景隆大军,即便是这样,南军还损失了近10万人。如果不是徐辉祖及时赶到,估计南军损失更加严重。再看看徐辉祖带来的10万援军,在掩护李景隆撤退后,徐辉祖的援军还能全身而退,如果没有过人的军事能力,朱棣会让他这么轻易撤走?
朱棣剧照
徐辉祖第二次出场是在朱棣从北京直接南下攻打南京的路上,南军大将平安追击朱棣,双方在宿州灵璧附近发生激战,由于南军为了追击朱棣,所带粮草不足,坚持不了多久,朱棣发现了南军面对的问题,觉得连夜偷袭南军大营。果然,平安没有任何防备,全军崩溃,但朱棣却在此时遇见了南军的援军,没错又是朱棣大舅哥徐辉祖率领的援军,反而把朱棣打了一个措手不及,朱棣手下大将李斌被杀。此时的朱棣远离北京,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军中将士连年征战也开始抱怨,朱棣那叫一个焦头烂额啊!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正在朱棣不知何去何从时,建文帝朝廷传言北军大败,然而朝廷不可不可无良将,将徐辉祖召回,很显然了,徐辉祖走后,南军被朱棣打败,从此建文帝再也未能组织起任何有力的防御力量。
偷袭敌营
在靖难之役中,徐辉祖出场的这两次都是至关重要的两次,当然徐辉祖后来还出现过一次,但南军败局已定,徐辉祖也无力回天。我们来看看徐辉祖的这两次支援,每次都是非常及时,但每次支援后都被建文帝撤回,为何建文帝就这么不放心徐辉祖呢?
其中原因不得不提的就是徐辉祖与朱棣的关系,朱棣是徐达的女婿,徐辉祖是朱棣的大舅哥,这层关系很近。在靖难之役前,徐辉祖为建文帝提过很多合理意见,比如扣押前来祭祖的朱棣的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徐辉祖可是他们的亲舅舅,在关乎朝廷问题上他能够做到"六亲不认",确实不是一般的忠诚。即便是这样忠诚于建文帝,建文帝也看在眼里,但朝廷上下文武百官可不这样认为,特别是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在徐辉祖两次关键救援中,还有人上书建文帝称徐辉祖是燕王是至亲的缘故而未尽全力作战。你们说说,朝廷上有这样的人在挑事,建文帝能够放心吗?
朱高炽剧照
第二个原因,建文帝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徐辉祖带兵打仗的能力。朱元璋死后为建文帝朱允炆留下三个帮他处理朝政,分别是方孝孺、齐泰和黄子澄,这三个"纯书生"虽然忠诚,但擅长的却是纸上谈兵,本来就年轻的建文帝,在一些重大决策上拿不定主意,然而这三位给的建议又不靠谱,致使建文帝在靖难之役中决策出错。建文帝听从了此三人的意见,重用了李景隆,然而李景隆失败后,建文帝还未意识到徐辉祖的能力。建文帝只知道朱元璋留下来书生三人组是他最该信任的,他根本也就是没有重用徐辉祖的想法,再加上一些大臣上书事件,建文帝更加不重用徐辉祖了。
方孝孺剧照
如果建文帝重用了徐辉祖,历史估计就会改写了,因为徐辉祖是一个擅长用兵之人,他可不是李景隆那种战斗力只有五的渣渣可比。虽然建文帝没有重用徐辉祖,但徐辉祖却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了他的忠心,当朱棣登基后,如果按照徐辉祖与朱棣的关系来说的话,只要徐辉祖这个大舅哥向朱棣低个头、认个错,明朝后续历史上肯定能够写下徐辉祖的光辉事迹,奈何徐辉祖没有这么做。
朱棣剧照
当朱棣在南京坐上皇帝宝座时,无数人争相向他跪拜,但徐辉祖的双膝一向建文帝跪拜,从此再无可跪拜之君主。面对朱棣召见,徐辉祖也是不理不睬,他的这种不妥协的行为引起了朱棣的愤怒,一度想杀了他,但由于徐辉祖是徐达之子,元勋之后,且身为国舅,朱棣才未杀他。不久后,徐辉祖病故,享年40余岁。对于徐辉祖来说,如果他投降了朱棣可能是另一番天地,毕竟建文帝没有重用他。
相关阅读:
|
|
|
|
|
|
|
|
|
|
文章标签: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