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前的夏侯也不是很多,只不过是三国曹魏一方的亲族关系,决定了夏侯一族的历史高度,这才令人觉得夏侯一族乃为大族。其实在我国历史上,复姓传承至今的确减少许多,时至今日,很多古代常见的复姓都被拆分,以至于今天很多同姓不同源的姓氏。复姓减少的原因众多,夏侯则是比较特殊的。
夏侯姓的起源与衰落
我国复姓来源众多,比如封邑、居住地、官名爵位、姓氏组合等等,比如大家熟悉的令狐,据《百家姓》记载,周朝人魏颗,因屡立战功受封于令狐邑,所以其后人就以令狐为姓。三国时期著名的司马家族,其姓氏就来源于西周时期的官职名称,此类还有如司徒、公羊等。夏侯则是由父祖姓名取单子,组合封爵而形成的,据说夏禹后裔东楼公被周武王封于杞,春秋时立杞国,杞国于公元前445年被楚所灭,杞简公的弟弟佗逃往鲁国,鲁悼公因为他是夏禹的后代,祖先又为侯爵,故称他夏侯氏,其后代子孙皆以夏侯为姓氏。
夏侯婴剧照
夏侯氏名声大噪基本上是从夏侯婴开始,这位西汉开国功勋虽姓夏侯,但他的出身看不出来是侯爵贵族后裔,他在从龙之前只是个养马赶车的马夫!三国时期的诸夏侯据说就是传承于夏侯婴这一脉,但这是《魏略》的说法。而根据《后汉书》的记载,夏侯婴一脉传至曾孙夏侯颇时,因其娶了平阳公主后仍通奸婢女,故被除国,其本人畏罪自杀,子孙再传两代便不见史载。所以曹魏时期的诸夏侯到底是不是夏侯婴的后代还真不好说。但不论如何,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主角,夏侯一族因与曹氏的亲缘关系,迎来了历史上的高光时期。
而有汉一代,夏侯氏活跃于政坛的也非夏侯婴一脉,而是夏侯始昌、夏侯胜这些人,前者是汉武帝时期的太傅,侯者是汉宣帝时的博士,二人都是古代最有学问的代表,这些人都是山东夏侯氏,与夏侯婴八竿子打不着。可是这一脉的夏侯氏也未于《后汉书》立传,说明家族影响力还是有限。时至东汉,夏侯氏也未见于党锢之争,并不是夏侯氏独善其身,而是影响力确实不足,所以说夏侯氏之所以被推向历史前沿,完全是因为曹魏政权中的特殊定位。
夏侯惇剧照
夏侯一族对曹操的霸业做出了杰出贡献,因此也在曹魏政权中获得了极大的重视,我们都知道曹魏的五子良将,但他们都是传统意义上的将,诸曹、诸夏侯才是曹魏的帅级人物。比如东线寿春——合肥战区的统帅是夏侯惇,而非张辽、乐进;西线汉中——陇右战区的统帅是夏侯渊,而非张颌。所以三国时期,夏侯一族是绝对的光鲜亮丽,这是任何时期都无法比拟的。
司马懿剧照
但也正因为夏侯氏与曹魏的特殊关系,才导致这个家族的兴衰起落都与曹魏息息相关,才导致权力斗争时,这个家族不可能置身于事外。被夷三族的夏侯玄就是因卷入权力斗争,而成为牺牲品。当司马氏篡权时,与曹氏荣辱与共的夏侯氏就成为新生政治力量的眼中钉、肉中刺。
夏侯尚之女夏侯徽为晋景怀皇后,其母是魏德阳乡主,司马昭于魏明帝青龙二年(234)将其毒杀,年仅二十四岁,她也是权力斗争的牺牲品。有晋一代夏侯氏所受打压和迫害比比皆是,甚至是外戚路线都难以救赎。而历史上世家大族犹如百足之虫,不至于一场政治斗争就匆匆谢幕,夏侯氏一蹶不振足以说明该族群本身基础薄弱,只不过特殊的历史机遇让他们站在了风口浪尖,真正遇到大风大浪,该族群未必能够抵挡得住。说到这里就可联想高平陵之变,夏侯玄手握重兵却不敢轻举妄动,显得有些底气不足。
夏侯徽、司马师
历史上有很多世家望族经历过几个朝代的政治洗礼,仍旧坚挺活跃,如琅邪王氏一脉相传七百余年,除了因为族群势力做基础外,更重要的还是家族气质较适合政治博弈。琅琊王氏的家族领袖总会审时度势的做出决策,例如王敦叛乱时,王澄选择了双向投资,他主动反对王敦从而保全了王氏一门。反观夏侯一族,三国时期的夏侯将领个个都是豪杰作风,行军打仗不在话下,可涉及政治则显得谋略不足,名流暂且不说,诸如夏侯霸、夏侯称、夏侯荣、夏侯湛,皆以勇著称。
再往后代看,如《梁书》中记载的夏侯道迁及其昆弟子孙多以军事起家,性任侠,这一家族是不折不扣的将门,性格刚毅,其政治智慧远不足以支撑他们参与权力斗争。在社会剧烈动荡的时代,处于权力斗争中心的高门士族们要怎么既身处其间,而又不过分地卷入其中,这不但关系到个人的政治前途、身家性命,更和家族的兴衰成败息息相关。作出何种选择,就与个人的性格气质、社会经验密切相关,显然夏侯一族在这方面欠缺很多。散见于《晋书》和《梁书》各处的夏侯诸子,多数就是在战乱中由于各种原因招致杀身之祸。
高平陵之变
如《梁书》中记载的的夏侯详、夏侯亶、夏侯夔、夏侯损、夏侯谊等人;《魏书》中的夏侯道迁、夏侯夬、夏侯慎等人。再有《晋书》中记载的将军夏侯长,刺史夏侯含,日南太守夏侯览,河南太守夏侯宗之,随郡太守夏侯澄之,东平太守夏侯陟,下邳内史夏侯嘉,乌程令夏侯愔,夏侯稚,夏侯轨,夏侯藻,夏侯骏,夏侯奭等人。由三国时期的余晖中高开低走,不再是当时显赫一时的豪门权贵了。随着时代的推移,夏侯氏也如其他旧姓大族一样渐渐衰落了。
赵氏孤儿灭门剧照
复姓减少的原因
夏侯族群的衰落其实很有代表性,历史上许多豪门大族都未曾熬过权力斗争的洗礼,最终“消失”于人们的视野中。其中有一种方式能够使豪门大族躲过政治迫害,即改名换姓!尤其是复姓取一单字改姓的,例如司马更姓马,南宫更姓宫,这些马姓、宫姓与真正的马、宫没有任何关系,所以也造成了同姓不同源的情况。刘裕篡夺东晋天下时,下令捕杀司马氏后人,这个两晋皇族也不得不改姓为马,以躲避杀生之祸。据说夏侯更姓也是分为了两支,一支更姓夏,一支更姓侯。
赵氏孤儿中隐姓埋名桥段
当然,复姓更姓的主要原因还非政治迫害,而是政府行为的强制改姓,历史上就有两次大规模的更姓运动,一次是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时期,一次是明朝洪武年间。前者是少数民族努力学习汉族文化的活动,后者是汉人政权“去胡化”的报复行为。这两次改姓运动虽然都是针对少数民族的姓氏,但其影响力甚广,间接导致了汉族复姓的更姓,尤其是明朝,连当朝学者王世贞都不禁感叹复姓越来越少的情况。
另外复姓很多事来源于官爵称呼,随着氏族门阀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力衰退,寒门子弟通过科举等途径跻身大雅,许多门阀大族也就逐渐衰败。这些门阀虽不一定更姓换名,但一定是一代不如一代,因为没有了世袭恩荫,没有了朝堂上氏族联姻的庇护,必然不比以往,因而门阀大族的传宗接代也沉沦为普通。相比较广大百姓的姓氏,那些因官爵而来,因门阀而传承的姓氏必然代代减少,夏侯氏的由来与发展不正是印证了这一点吗?
夏侯渊剧照
综上,其实夏侯氏并不算名门望族,只不过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名声较大,但不是说夏侯氏除了三国时期就无历史名人,只是他们不如三国时期那么闪耀。正因为这种反差造成了一个错觉,让人觉得三国时期姓夏侯的人比较多,其实按照史料的立传情况看,夏侯氏真算不算世家大族,他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而且经历过司马氏篡权的斗争,历史的沉淀,夏侯一族没能达到人们的心里“预期”就很正常了。
相关阅读:
|
|
|
|
|
|
|
|
|
|
文章标签: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