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年,蒙古军灭金之后,便对南宋政权虎视眈眈。至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之后,攻打南宋的计划加速进行中。蒙古大军节节胜利,很快到达襄阳一带,随即双方展开攻防战,史称“襄樊之战”
1267年,蒙古大军向襄阳发起猛烈进攻。至元四年(1267年)八月,蒙古都元帅阿术(成吉思汗麾下大将速不台之孙)作为总指挥携兵攻打襄阳,进入南郡(今湖北江陵地带),攻取仙人、铁城等寨,俘虏百姓达五万余人之多。不久,蒙古军队北还。南宋军队不甘失败,遂向蒙古都元帅阿术下战书,邀击于襄、樊之间。
阿术不予理睬,表面上继续带兵北还,实质在牛心岭留下精兵五万,同时又在其他几个地方设置虚寨,生起烟火,借此迷惑宋军。宋军趁夜色偷袭其营寨,却不知已经中了阿术之计。
宋军入营寨之后,蒙古突然从两侧冲出,宋军阵脚大乱,一万多将士血染当场,其余人等丢盔卸甲大败而归。
忽必烈的野望
同年十一月,蒙古国南京宣慰使刘整向忽必烈汗上书:“攻打宋朝之战略中很重要的一环便是襄阳。蒙古大军应先攻取襄阳,而后从汉水进入长江流域。这样一来,蒙古大军便可长驱直入到达南宋的都城临安,最后消灭南宋,统一天下指日可待。”
忽必烈采纳其建议,下诏徵调各路兵马齐集一处,由阿术和刘整共同指挥作战,再次攻打襄阳。
襄、樊二城是南宋的军事要地,夹汉水对立,汉水上有浮桥。因此,两城之间可以互相声援接应。而襄、樊城中储备有大量的粮食,足够军队支用几年。
而且,沿长江上游还可以取道襄阳之南,可以给襄阳和樊城的守军提供必需军事物资。正因为如此,襄阳和樊城的守将才得以固守城楼长达几年之久。
1267年秋冬,蒙军在阿术、刘整等将领统帅之下,开始大规模进攻襄樊地区。南宋守将本为程大元,但朝廷认为以其能力无法抗衡蒙军,于是让吕文焕接替,并出任京西安抚副使、知襄阳府,负责襄樊防务。
一经开战,吕文焕便知自己难是蒙军对手。吕文焕多次向朝廷告急,所有告急文书都被贾似道扣下,并且对宋度宗封锁消息。
可纸终归包不住火,一天,宋度宗身边一名宫女突然告诉他说,襄阳已被蒙古大军围困近三年之久,形势十分险恶。宋度宗顿时大惊失色,这才知道襄阳之事,于是忙向贾似道询问,贾似道却撒谎说:“陛下不必惊慌,北兵早已退去。”事后又将洩密宫女处死。自此后“由是边事虽日急,无敢言者。”
贾似道虽然对宋度宗撒谎,但却在事后派兵救襄。1269年3月宋京湖都统张世杰率军与蒙军在樊城附近的赤滩圃作战,但被阿术击败。
三次援襄樊,三次被击败
7月,沿江制置副使夏贵率军五万,舟三千溯汉水,水陆并进以援襄,在新城虎尾洲被蒙军的水陆两军伏击而兵败,夏贵败还,这是南宋第一次大规模入援襄樊。
1270年春,吕文焕以步骑1.5万人、兵船百余,奇袭襄阳西北的蒙军的造船基地万山堡。事实上这是一个重挫蒙军的好机会,但吕文焕却碰到了一个人生中的劲敌——张弘范。张弘范面对吕文焕奇袭战术临危不乱,指挥若定,竟以以寡敌众,宋军再败
9月,南宋殿前副都指挥使范文虎率军再次援襄,是为“二次援襄”。但范文虎实在是个庸将,在战略策划方面一塌糊涂,时任京湖制置大使,总领襄樊战事的李庭芝根本就不服,所以行动消极,毫无斗志。本来在1270年初,范军就已到位,但拖到九月才进军。
范文虎军在灌子滩与蒙军相遇,但很快就被蒙古大军将其击败,范文虎轻舟逃遁,所率部众战死上万,其余人等或各自逃亡或投降蒙军,至此,“二次援襄”宣告失败。
1271年6月,范文虎趁汉水暴涨之际,二次率大军援襄,阿术率军在鹿门迎击,宋军再次大败,损战舰百余艘,失将佐朱日新等,而范文虎则乘夜逃遁,是为“三次援襄”。
在此阶段,蒙军不断扩建水军。由此,蒙、宋在水军上的实力对比方面发生了逆转,宋军在水军上的优势不复存在。
蒙古大军还在襄樊周围大量修筑城寨,完成了对襄樊的彻底包围之势,而宋军于襄樊的物资储备日渐衰竭,由此陷入困守孤城之绝境,失败几乎已成定局。
“大哉干元”,大蒙古国建立,国号“大元”!
1271年12月18日,忽必烈取“大哉干元”之寓意,下诏改国号为“大元”,大蒙古国从此建立。
1272年春,元军对樊城再次发动猛攻。三月,刘整、阿里海牙等蒙古将领率军攻破樊城外城,并筑围于内城之外,宋军退至内城坚守。
南宋为了保住襄、樊重镇,下令让京湖制置使李庭芝移兵屯驻在郢州(今湖北钟祥地带),军队全部安置在均州、新郢和河口一带,扼守紧要码头。
李庭芝命人紧急造船一百多艘,另招募三千名敢死队员,在民兵部辖张顺、张贵的统领下,沿汉水前往襄阳救援。
这一次,宋军突破元军严密封锁,张顺等许多敢死队员战死,张贵带领部分军队进入襄阳城。张贵的到来让襄阳全城百姓欢欣鼓舞,精神振奋,勇气倍增。
7月,为了打破蒙古军所建之重围,吕文焕和张贵约身在郢州的范文虎,南北合力出击,企图打通襄阳至郢州的交通线。但可惜消息被奸细告密,蒙古人提前埋伏在要害之地,张贵所率官军在龙尾洲全部覆没,张贵受伤被俘,因不肯屈服蒙元之脚下,而壮烈殉国。
至此,襄樊之战败局已定,随即元军开始对襄樊发起最后总攻。元军烧毁位于樊襄之间的浮梁,切断其唯一道路,自此樊城处于完全孤立之中。
樊城破,襄阳降;南宋亡,蒙元兴!
元军随即大举围攻樊城(内城),刘整在樊城西南用回回炮击破城郭,樊城军民奋起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被元军攻陷,自愿守城百姓悉数被屠,而妄图活命者则跪地屈服于蒙元大军脚下。
樊城战绩已定,再无回天之力,守将范天顺自杀殉国。其手下副将牛富率敢死队员一百多人与元军进行巷战,元军死伤无数,但最终还是由于人数过于悬殊,敢死队员全部遇难。牛富见无力挽回樊城陷落的惨局,对天跪拜父母君王之恩后,走入熊熊大火之中,自焚而死。
樊城失陷后,襄阳再无所恃,城中也早已粮柴短缺,士气低落。不少官兵偷偷用绳索从城墙滑下,或化妆为民逃亡他处,或向元军投降。
不久,元军用回回人亦思马因所造巨炮攻打城池。巨炮之猛,令人胆颤。南宋民族英雄吕文焕虽有捐躯报国之心,但怜惜城中百姓,在万般无奈之下,开城门举城投降,在其请求之下,蒙元大军饶恕其百姓。历经六年之久的襄樊战役自此宣告结束。从此,南宋的门户大开,形势急转直下。
令人可发一笑的是,本来是民族英雄的吕文焕却“转职”成为元军灭宋之先锋。他被授襄汉大都督,在他的统率之下,蒙元和南宋降兵合力击退其它关口守军,并极为卖力地招降湖北和沿江诸州等将领。吕文焕也算为蒙元占领中原立下“汗马功劳”。
襄樊之战是决定南宋命运的关键一战,此战结束后,蒙元帝国加快其脚步。最终,南宋亡,蒙元兴!
相关阅读:
|
|
文章标签: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