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上听到一首叫《虞兮叹》地中国风歌曲,里面一句歌词:“垓下一曲离乱,楚歌声四方,含悲、辞君、饮剑、血落凝寒霜”。
这句歌词写得很是凄婉,描述的是秦末楚汉争霸时,楚霸王项羽在垓下一战中,与爱人虞姬生离死别的一段故事,在此前,京剧国粹中也曾有段戏曲叫霸王别姬,描述的也是这段内容,凸显出霸王项羽的无奈和不舍,也表现出虞姬对霸王的爱情坚贞不屈。
不过如果我们翻开当时的那段历史书的话,我们不禁要问,在垓下一战中,虞姬在项羽的帐内究死去,真的是自杀么?或者说,这段霸王别姬的历史到底是不是真的,这就需要我们从虞姬的身世、霸王的为人处世的方式,以及当时的社会风情三个方面,去共同进行探讨。
首先,虞姬的身世。
在中国历史上,关于虞姬的历史记录可以说是非常的少,仅有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记录到“有美人名虞”,所以后人就把这个女人的名字叫做“虞姬”或者“虞美人”。
但是“虞姬”或者“虞美人”真是这个女人的名字么?实际上也不是的,由于楚汉争霸是秦朝末年的事情,所以当时的人在取姓名的时候,基本上还遗留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风俗,即以地名为姓,或者以姓氏为姓。
所以现在被称作是“虞姬”或者“虞美人”的女人,要么这个女人姓“虞”,或者这个女人连姓都没有,就是一个从“虞”这个地方被进贡来的女人,只不过这个女人很漂亮,所以被称之为“美人”。
很显然从“虞姬”这个名字来分析的话,这个女人在当时的社会地位是相当低的,起码不是自由身,也更加不是贵族,
因为在古代,真正是贵族或者有势力的人家的女儿,从出生开始就有名有姓,比如刘邦的老婆吕雉就有名有姓,很显然是一个拥有庞大势力的名望人家的女儿,从这一点上看,两者的社会地位存在着天壤之别。
所以虞姬的真实身份和社会地位其实是十分低下,这恰恰就是她为什么连个名字都没有的原因,考虑到当时的社会状况,虞姬其实几乎和项羽手中的财货并没有什么太大区别。
所以别看历史写得那么凄婉,但是虞姬绝对不是项羽真正的老婆,只不过是因为她长得特别漂亮,让项羽舍不得丢弃,所以才会被项羽带着四处转战而已。
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就必须要想想了,一个被项羽视同如财货的女人,项羽真的会对其付出真心么?这在那个是女人为财货的时代,很显然是不可能会发生的,唯一的可能就是项羽为了避免战败以后虞姬落入敌人的手里,最终选择亲手杀了她。
其次,为什么要说虞姬是项羽亲手杀的。
这其实是当时男性贵族对待女人的一贯做法,很多人觉得项羽在秦末造反是为了推翻暴秦的统治,都想当然的认为项羽就是一个普通的劳苦大众,但事实其实也不是这样,项羽和他的叔父项梁一样,其实都是楚国贵族的后裔。
那么凡是贵族,在对待身边不是妻子的女人,态度其实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个玩物而已,生死在手予取予求,根本就谈不上什么感情,这并不是说项羽无情,而是那个时候的风尚就是这样,大家的价值观也是这样,并没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
所以当项羽在垓下被围之后,他肯定已经预见到了自己将要败亡的结果,在这个时候,只要是一个正常的男人,就绝对不会容忍自己心爱的女人被被人抢走“享用”(这个词没用错)。所以本着男人的自私心理,项羽在绝境中斩杀虞姬,实际上是一个十分正常的事情。
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当时是在乱军之中,女人一旦被敌人获取下场将会十分凄惨,另一方面,项羽斩杀虞姬也是出于男性对女性交配权捍卫,所以并没有什么心理上的负担。
其实这种情况在古代十分常见,在中国古代朝代更替之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大臣为了“死节”,往往会选择让几个儿子逃走传宗接代,然后自己则带着家里的妻妾、女儿自杀殉节,这些人为什么要带着妻女殉节,其实就是上面的两个原因。
所以在垓下一战中,虞姬的死有很大的概率是被项羽斩杀,因为只有这么做他才能减轻身边的负担,提高逃亡成功的几率,否则带着女人逃亡,先别说麻烦不麻烦,就单单士兵看见自己的统帅在逃亡的时候还带着女人,估计士气瞬间崩溃都是有可能的。
说到底,在那个双雄争夺天下的年代,女人的命运真的是极为凄惨,别说项羽动手杀一个身边的女人,就连刘邦在落难的时候,为了减轻战车的重量,提高逃亡的几率,不也几次把吕雉从自己的车子上踹下去了么?要不是吕雉坚强地几次爬上了车子,估计中国的历史可能又要走上另一个方向了。
相关阅读:
|
|
|
|
|
|
|
|
|
文章标签: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