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句老话叫做"聪明反被聪明误"。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他自以为自己很聪明,所以就很会卖弄,却不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最后因为自己的小聪明而害了自己。历史上许多关于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案例,其中有一个例子出自三国,主人公名字叫做杨修。
三国时期天下大乱,不论是豪杰还是谋臣都纷纷登场,杨修就是其中一位。杨修是曹操阵营中的一员,在历史上以聪明著称,可后来却因为参与曹植、曹丕夺嫡之战,与曹植一起醉闯宫门而被曹操斩杀。许多人分析猜测,曹操杀杨修的真实原因是因为杨修自己聪明反被聪明误,得罪了曹操,选错了阵营。可是据史书记载,杨修不仅聪明,而且举止有度,如此有修养的杨修怎么会反被聪明误,而在这场夺嫡之战中杨修究竟选择了哪边,杨修的死是反被聪明误还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推敲的。
一、始于聪明又死于聪明
1、少年才俊杨家郎
杨修生于东汉末年,是太尉杨彪之子,也是一方军阀袁术的外甥,出身于高门士族,身份很是尊贵。除了身份地位十分高贵外,杨修也非常有才。《后汉书》中曾记录,当时很有名气的一个文学家叫做祢衡,他眼光很高,许多人都看不起,包括曹操。但是祢衡却对杨修青眼有加,认为当世只有两个有才之人,一个是孔融,另一个就是杨修。当然祢衡的这种想法也是其一家之论,不能就此认为杨修就是聪明的,可也从侧面反映了杨修的人气。
影视剧中杨修形象
杨修的聪明才智体现在不仅是祢衡看重杨修,曹操父子也十分喜爱杨修。根据历史记载,杨修小时候不像曹操、刘备那样从小贪玩,他少年爱读书,是一方俊才,建安年间被推选为孝廉,后来曹操发现了这个人才后十分爱惜,就任命他为主簿,陪同自己身边。从前的主簿可不是一般人,主要负责管理文书印章,并且起草一些文件、档案,相当于贴身秘书,负责事情都十分机密,可见曹操对于杨修的信赖和喜爱。
2、曹氏兄弟夺嫡阵营
由于十分受宠,又加上杨修本身很有些才华让人喜爱,所以曹操的儿子们都争相结交。其中有两个人十分有名,那就是后面的魏文帝曹丕和陈思王曹植。曹植和曹丕都十分有才气,而且是当时曹操看重的继承者候选人。本来两兄弟相处的好好的,毕竟是一母同胞,可惜后面却因为竞争关系,搞得气氛十分紧张。
曹植七步成诗
他们拉拢杨修,一方面是因为杨修的才气。毕竟"三曹"也不是普通人,都是做事爽快,作诗一流,他们与杨修都十分合得来。另一方面就是杨修常年在曹操身边当秘书,知道许多隐蔽的事情,所以拉拢杨修对自己百利无一害。今天的我们已经不知道杨修当时是怎么想的,但是据历史资料记载,杨修在两兄弟中最终选择了曹植,成为曹植夺嫡阵营中的一员。
《洛神赋》曹植
3、杨修之死成疑案
杨修追随曹植,并且明面上为曹植做了很多事(这里说明面上,是因为后面对于杨修是否真的是曹植阵营的中坚力量是有猜疑的)。比如说曹操考曹植的一些治国理念,曹植写文作诗还行,这个可就不如自己的哥哥见多识广,于是杨修就偷偷帮着整理了十余条,让曹植随机应变。曹操一看曹植如此有见地,本来就欣赏他,变得更加欣赏了。所谓爱之切责之深,后面曹操得知这些都不是曹植自己想的时候,心里怒火中烧是必然的。
曹植与曹操
除此以外,曹植爱喝酒,喝完酒还发酒疯。大概这是有才之人的通病吧,毕竟李白也是"斗酒诗千篇"的主。喝酒没啥问题,喝完安静写文章睡觉就好了呗,结果曹植干了一件大事。建安二十四年的秋天,他看天气好就邀请杨修一起喝酒助兴,喝的有点嗨,于是驾车闯了司马门,在禁道上狂奔。那条道是帝王举行典礼的道,曹植就此闯下大祸,连带着杨修。曹操得知大怒,但是自己儿子杀不得,就杀了杨修。
曹植墓
蹊跷的是,据《三国志》记载,杨修死前说了一句:我固自以死之以晚。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就知道自己迟早要死的。除了得绝症的病人外,是什么样的人等着自己迟早要死呢?所以后世对于杨修的死有诸多的猜测,甚至杨修之死变成了疑案,其中一种猜疑是曹操妒忌杨修,另一种是杨修选错了站队对象。所以历史上的杨修的死真的是因为受妒忌,而在这场夺嫡之中,杨修又是真的在曹植阵营之中吗?
二、杨修之死的原因剖析
1、曹操是否真的妒忌杨修
事实上杨修除了有才华外,还十分的会揣测人心。《世说新语》上记载着一个关于鸡肋的小故事。219年,曹操领兵与刘备在汉中对峙多日,一直不进不退。曹操的心里其实很着急了,但是迟迟无法拿下。此时曹操的军队伤亡惨重,这时候是选择继续盘旋还是撤兵,成了曹操心头最大的问题。
杨修猜字
有一天曹操吃饭,正好又在讨论该不该撤兵,曹操看着碗里的菜就说了一句"鸡肋",说完就走了,这一出搞得大家都很疑惑,不明白鸡肋是什么意思。这时候杨修在曹操离去后说八成是要撤兵了。众人皆惊,不解其意。杨修分析道鸡肋这个东西肉少骨头多,但是块头大啊,食之无味,扔之可惜。丞相是个有裁决的人,那既然是食之无味迟早还是要扔掉的。众人听后恍然大悟,不久曹操也就撤兵了。
这件事情,曹操听说后也是大为惊讶。所以后面有人分析,曹操就是此时对杨修动了杀心,觉得他太过聪明,于是妒忌杨修的才智。可是问题是曹操身边睿智会揣测的人难道只有杨修吗?荀彧等人比起杨修更加的会揣测曹操内心,他为何偏偏要杀杨修。而且杨修跟随曹操多年,不仅是杨修了解曹操,曹操也非常了解杨修。行军中或是平常起草文章挑个错处就可以杀了的事情,曹操为什么不早早动手,非要等到杨修来干扰夺嫡了才动手。曹操爱才之心天下皆知,他杀孔融、许攸等人都是不得不杀才动手,那么对待杨修的不得不杀仅仅是因为杨修太过聪颖,这未免有些牵强。
杨修被斩
2、曹丕对待杨修的态度与众不同
说完曹操的态度,曹丕跟杨修之间的关系也很是微妙。史书上面记载,当初杨修才名很大,所以曹氏子弟都争相与他结交,曹丕也十分仰慕杨修,但是杨修却和曹植做了朋友。这种时候曹丕不是应该很愤恨杨修吗?结果却不是。
影视剧中曹丕
杨修曾送了一把王髦剑给曹丕。这可不是一把普通的宝剑,这把剑是杨修专门找著名剑客王髦打造,可谓千金难求。曹丕得到剑以后十分珍惜,佩戴左右,甚至于登基后还常常睹物思人。按理说杨修帮助自己的弟弟打击自己,曹丕应该很讨厌杨修,为何还会如此珍视这把剑。其实细细想来,曹丕非常珍视的不是剑而是人。
除此以外,曹丕对待其他曹植同伙可并没有手软。当年丁氏兄弟就是曹丕的眼中、钉肉中刺,先是阻碍了丁仪娶公主,后面登基后又灭满门。可是对待怨恨曹操杀杨修的杨修父亲杨彪,曹丕却很尊敬。根据《三国志》推算,杨彪死后一年曹丕就去世了,足以见得其未被迫害。曹丕这一手双标玩的也不比其父曹操差到哪里。
这两件事都可以推断曹丕跟杨修其实并没有关系很差,甚至于还挺不错的。那么杨修到底是为谁而死就很值得探究了。有一种大胆的猜测是,其实杨修是曹丕一派的奸细,他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曹操厌恶曹植,转而选择曹丕。
三、杨修其实是曹丕一派的奸细
1、了解曹操还要触犯其底线
杨修出身很好,而且少时好读书且谦逊有礼,完全不是《三国演义》中目空一切的那个样子,这样谦逊有礼的人又怎么会不通达人情世故。杨修作为曹操主簿其实前期非常得曹操喜爱,就是因为他通晓主公心意,处理事情的能力。所以为何杨修了解曹操底线,还要去触碰其底线。曹操生性多疑,恨人骗自己,杨修替曹植做论,岂不是往刀尖上送。这不是聪明,而是自己找死。
杨修与曹操
2、身为支持者却没有认真扶植曹植
杨修曾经赠剑曹丕,却没听说送曹植什么,不仅没有送,还陪着一起闹事。如果杨修想要辅佐曹植夺嫡,那这个做法就相当胡闹了。曹植年轻不经事,杨修跟随曹操多年该知道曹操的忌讳,又怎么会做一起闯司马门的事情。不仅不该做,还应该控制住曹植,结果他都没有,还跟着起哄,然后死前就丢出一句"我就知道自己早晚会死"的话。正是因为这件事,曹植彻底在父亲面前失宠了,如果杨修是为了曹丕,那么他的任务完成的相当成功,也就安心赴死了。
结语:
历史已经离我们远去,而当时的人与事我们很难会看清其真相。杨修十分聪明,而且有才干,可是却年纪轻轻就沦为了政治的牺牲品。我国有句古话叫做"士为知己者死",所以杨修真正的知己到底是曹植还是曹丕,并不一定是历史所呈现的那样,事情的真相还值得进一步的探知与研究。
参考文献:
《三国志》
《后汉书》
《世说新语》
相关阅读:
|
|
|
|
|
|
|
|
|
|
文章标签: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