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匡衡”
别称:匡稚圭
字号:字稚圭
所处时代:西汉
民族族群:汉人
出生地:东海郡承县
出生时间:生卒年不详
简介:经学家匡衡,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今山东省兰陵县西南、枣庄一带)人。西汉经学家,元帝时位至宰相。匡衡家父世农夫,年幼时家贫而无烛,“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是为“凿壁偷光”成语典故的来源。
扩展资料:
匡衡成名得益于对《诗经》的钻研。当时的儒生对匡衡的评价是,匡衡来讲解《诗经》,能把人说的喜笑颜开。因为匡衡名声太大,地方的人多次向京城举荐匡衡,认为匡衡这样的的大才应该到长安来。
汉宣帝派遣太子太傅萧望之前去考察匡衡,匡衡用《诗经》的语句说辞来回答萧望之,见解十分深刻,让萧望之都赞叹不已。萧望之也向汉宣帝举荐匡衡。但汉宣帝不怎么喜欢儒家,没有重用匡衡。
不喜儒术的汉宣帝驾崩后,汉元帝即位。汉宣帝曾经因为儿子太喜欢儒术,痛骂道“乱我家者必太子也”。儒家的铁杆粉丝汉元帝上台,匡衡的好日子终于来了。
在汉元帝时期,大批儒家名士被重用,儒家在汉武帝罢黜百家之后第一次真正成为显学。匡衡由于对《诗经》见解深厚,屡次被汉元帝请教《诗经》奥义。
遇到大的天灾人祸,汉元帝也会向匡衡咨询应该如何解释应对,每次匡衡的解答都有理有据,让汉元帝非常满意。因此,匡衡的官路也就一路畅通。
在公元前36年,匡衡被任命为丞相,封乐安侯,享有征收六百户百姓赋税的权利。从贫穷的农家小子,要靠凿壁偷光苦读诗书,到最终成为大汉帝国丞相,位极人臣,这是匡衡的励志传奇。
但很不幸,匡衡的故事没说完。喜欢儒术的汉元帝驾崩后,汉成帝即位。这位皇帝尽管没有老爹那么喜好儒术,但对匡衡这样的老臣还是非常维护的。汉元帝在位时期,亲信宦官石显,匡衡身为丞相却畏惧石显权势,对石显的胡作非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汉元帝驾崩后,众多大臣纷纷上书弹劾石显、匡衡。匡衡见势头不对,赶紧上疏请罪辞职。汉成帝处置了石显,却宽恕了匡衡,匡衡依旧留任丞相。但匡衡的灾祸没结束。很快,匡衡的儿子匡昌犯了杀人罪,按照惯例,匡衡再次上疏请罪,把丞相和侯爵印绶都上交了。汉成帝又一次宽恕了匡衡,匡衡还是留任丞相。
但第三次,匡衡躲不过去了司隶校尉、廷尉等官署弹劾匡衡专地盗土。原来,匡衡被封为乐安侯,有三千一百顷的封地,匡衡可以征收封地上老百姓的租税。但在地方官丈量田亩时候,给匡衡多划了四百顷田地。属下将这事报告给匡衡后,匡衡却贪这多出的四百顷田地,不愿让出来。地方官畏惧匡衡权势,也不敢再要回土地。事情被举报后,汉成帝没有第三次宽恕匡衡。
土地是国家命根子,匡衡身为丞相却无视法纪明目张胆倾吞国家田地,汉成帝也只能罢免匡衡的丞相之位,匡衡被废为庶民。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匡衡
主人公是匡衡
在《西京要记》 中记载匡衡凿壁借光,故事梗概:
匡衡少家贫,好读书,夜无油.邻舍秉烛,衡凿壁引光读书.
西汉人匡衡,小时家里很穷,非常喜欢读书,但晚上家里没有油点灯.邻居房里点着灯,匡衡就把墙壁凿一个洞,让灯光从洞里透过来照着读书。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匡衡(生卒年不详),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今枣庄市峄城区王庄乡匡谈村)人。祖籍东海承(今苍山兰陵镇),至匡衡时,始迁居于山东省邹城市城关羊下村。西汉经学家,以说《诗》著称。元帝时位至丞相。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匡衡
匡衡(生卒年不详),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今枣庄市峄城区王庄乡匡谈村)人。祖籍东海承(今苍山兰陵镇),至匡衡时,始迁居于山东省邹城市城关羊下村。西汉经学家,以说《诗》著称。元帝时位至丞相。凿壁偷光(凿壁借光),成语典故。描写的是西汉匡衡勤学苦读,最终成为大学问家的故事。现一般用此成语来形容勤学苦读。凿壁偷光的故事发生在山东邹城市钢山街道杨下村。据《汉书·匡衡列传》记载,西汉丞相匡衡幼年时期,由东海郡逃荒迁居此地,因家贫,白天打工干活,夜晚凿壁借邻居杨老太纺线灯光读书。后匡衡封为丞相,为报杨老太借灯读书之恩,专程探望,此时杨老太已故去。后来此村改名为杨下村。现在人们一般用此成语来形容勤学苦读。凿壁借光的主人公是匡衡
相关阅读:
|
|
|
|
|
|
|
|
|
|
文章标签: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