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鉴的话
柏林被誉为“欧洲创新之都”。李克强总理的到访会让中德两国创新领域的合作擦出怎样的火花?
▌人民日报记者 白阳 冯雪珺 管克江
6月1日,李克强总理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共同出席“中德论坛——共塑创新”并发表演讲,掀起了此次李克强总理欧洲行的一个小高潮——能容纳500人的会堂里,中德两国人士济济一堂,怀着美好的期待聆听中国总理对创新合作的独到见解。
当地时间6月1日,李克强总理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共同出席“中德论坛—共塑创新”并发表演讲。新华社发
柏林,这座古老的城市,也因此让人们的目光再度聚焦在其耀眼的“欧洲创新之都”光环之上。
助推中德创新合作的三个“一”
3年来,中德创新合作取得了累累硕果。而李克强总理在演讲中揭示了3个最重要的助推因素,可以概括为3个“一”:
一份规划
2014年,李克强总理访德期间推动双方共同发表以“共塑创新”为主题的《中德合作行动纲要》,这是一份指导两国中长期创新合作的管总规划,提出在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框架下着力发展创新伙伴关系,“创新”成为发展中德关系的关键词,也标志着两国经贸合作水平迈上新台阶。
一个引擎
李克强总理指出,强有力的创新伙伴关系,为中德务实合作装上了大功率“引擎”。中德建交45周年来,两国关系取得长足发展。特别是2014年中德建立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后,两国政治互信和务实合作均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双方高层交往频密,在经贸、投资、科技、创新、人文等广泛领域的交流合作取得丰硕成果。两国建立了包括政府磋商在内的70多个双边磋商合作机制,近百对省州市结好,每年人员往来已超过120万人次。两国在金融、能源、环境、科技、教育等领域的紧密合作,也催生了更多创新合作的成长。
一个契机
李克强总理指出,全球经济格局面临深刻调整,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为各国创新合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中德两国都有各自的独特优势。德国制造业水平全球领先,其术业专攻的工匠精神、严苛的质量标准和监管体系都值得其他国家学习,但也存在互联网产业较弱、风险投资规模小、前瞻创新不足、市场增长点主要在海外等问题。中国虽然高端制造业整体落后于德国,但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市场前景广阔,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方面优势明显。可以说两国地位平等,各具优势。中德有条件协同联动,打造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加紧两大战略的全面对接,共同抢占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先机。
李克强总理随后强调,中方愿同德方打造更紧密的创新伙伴关系,在创新合作中实现知识和价值的倍增、创新效率的倍增,以创新升级促进中德全方位合作升级。
巧的是,默克尔总理也用了一个“一”来回应李克强总理——“在相互受益的地方,我们要拧成一股绳。”默克尔表示,尽管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利益,但在日益互联的世界里,国家之间的利益交集和重叠越来越多,“没有必要把我们的力量投入到相互冲突的地方”。中德两国要共同面临的挑战有很多。“共同的任务就要共同应对。”
3年来,创新合作进行得怎样了?
从顶层设计看
2014年,李克强总理与默克尔总理共同发表《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共塑创新》。此后,双方每年都有新动作。2015年,德国联邦教研部推出首个科研合作国别战略——《中国战略2015—2020》。2016年,中国科技部发布了《科技创新共塑未来?德国战略》,强调在应对全球挑战、迎接新一轮产业革命方面承担共同责任。2016年4月,德国举办中德创新大会,成为中德两国间规模最大、涉及领域最广的科技创新合作交流平台。
从科研机构层面看
仅同济大学一家,就通过与德国多所科研院校的合作,成立了深海科技国际联合实验室、中德电动汽车联合研究中心、先进制造中心等多个研究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保军说,他们正在与德方共同打造打通双方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三方的中德城市发展创新平台,并于5月31日与德国国际合作机构签订了《中德城镇化伙伴关系合作谅解备忘录》,未来共同深入实施可持续城市发展等领域合作。
从企业方面看
从中国通信巨头华为,到新晋新能源汽车“网红”蔚来汽车,都在德国建立了研发中心,希望借德国的创新基因,加快企业的技术更迭步伐。今年初,美的完成对库卡的收购交割,也被视为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的一次完美相遇。
李克强总理此次特别提到,要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重塑创新合作的“生态圈”。中德创新合作既包括大企业间的合作,也包括中小企业间的合作,还要重视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合作。
“现在的创新合作中,中小企业与大企业是双向的、平等的。许多中小企业依托互联网等信息平台,为大企业提供研发、生产、管理等全产业链支持,是嵌合式的融通创新关系,这种创新合作的新模式、新趋势前景广阔。”李克强总理为中小企业站台有理有据,也获得了在场无数中小企业界人士的掌声。
现场,德国专家们激动点赞
论坛会场外,当地中国留学生代表举旗欢迎李克强总理的到来。冯雪珺 摄
论坛会场座无虚席,汇聚中德创新合作各领域的来宾。冯雪珺 摄
中国政策一直愈加开放——政府官员这么看德国联邦教研部关键技术司负责人赫尔伯特?蔡泽尔认为,当今世界充满挑战与冲突,误解和壁垒是重要原因。德中加强合作尤其是工业领域的贸易合作,有利于利用共同的经济利益编织紧密的关系网络,是一种很好的增进两国关系的方式。正如德国“工业4.0”强调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的合作那样,“‘合作’是‘工业4.0’的重要内核,也是发展德中关系的必经之路”。
蔡泽尔强调,李克强总理的讲话,尤其是中国对加强中德合作的强烈意愿,让他印象深刻。“这些年来,从中国的表现可以看出,中国的政策一直在愈加开放。”不论是在国际事务中保持理性中立的态度,还是期望与德国一同扩大共同经济利益方面。他表示,双方发展合作必然会经历磨合的过程,这是双方都能理解的事情。
中小型企业合作前景大——工业科研专家这么看
德国工程技术研究院院长迪特尔?施帕特表示,中小企业是德国创新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创造工作岗位的主力军,德国在这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很高兴中国也认识到这其中的重大意义。例如大力扶持推动小型企业,使其壮大发展为中型企业。”施帕特尤其指出,中德在工业制造业和能源体系的创新合作,互补性强,发展前景巨大。
加快落实双方受益的合作框架——中国问题专家这么看
德国中国问题专家、新乌尔姆应用技术大学教授冉珊鹤希望德中两国拟定一个框架协议,尽快落实能让双方都从中受益的具体创新合作方向。“李克强总理刚刚在演讲中说,中德之间的合作要让双方共同受益、取得成功。这点说的非常好。”冉珊鹤表示,尤其是环境保护、气候变化问题等方面的合作,不仅是中德两国的利益,也是全世界的关切。电动车领域、“工业4.0”话题,德中两国都已开始合作。“中国在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所以为什么不跟中国合作呢?”
相关阅读:
|
|
|
|
|
|
|
|
|
|
文章标签: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