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军阀混战,互有胜负,但是失败者一旦宣布下野,就没有性命之忧。这是为什么呢?
(民国地图)
在中国历史上,混战的时期太多了。
比如说,项羽和刘邦之战,刘邦硬逼的霸王项羽乌江自刎,并下令得项羽尸者重赏,以致其死无全尸。但是,民国却很有却,一旦失败,只要宣布下野,性命就安全了。
整个民国,宣布下野的人太多了,比如说吴佩孚、冯玉祥等等,都曾宣布过下野,此后就性命无忧。
(袁世凯)
民国初年的军阀混战,多亏了几个人,第一个就是袁世凯。
袁世凯小站练兵后,笼络住了很多小弟,等袁世凯死后,这些小弟掌握着中国的军队。民国初年的军阀混战者,大多是袁世凯的小弟们。这些人应该说此前都曾相识,颇有炮哥作风,因此只要对方承认错了,宣布下野,也就不再追讨着,一定要对方的命。
(孙中山)
第二个人就是孙中山。
民国的军阀混战,其实并不像历史上的“楚汉之争”等王朝更迭时的王者之争。简单地说,刘邦赢了就会建立汉朝,张良萧河韩信成王侯,项羽赢了建“楚朝”项伯范增成王侯。朝代不一样,国号不一样,当国之人更不一样。所以这样的战争是你死我活的,其结果只能有一个人活,其他的必须死。
而民国,自从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建立之后,这块中华民国的牌子从来来就没有变过,不管是南方攻打北方,北方攻打南方,他们都是在中华民国的大旗下进行的,双方只是主义之争路线之争,并没有真正你死我活的矛盾。
而这块牌子的建立者,就是孙中山。
(民国国旗)
此外,就是军阀之间的潜规则。
军阀们在互相攻打之前,总得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诸如“贪赃枉法”“祸国殃民”“倒行逆施”等等。比如中原大战前,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联名发表的“讨蒋檄文”,就很有煽动性,而蒋介石发表的“讨逆檄文”也一样很有杀伤力。彼此都污蔑对方为“国家祸根”“不除不足以正国法,不杀不足以除民愤”。
总之一句话,不管他们开打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他们总是扛着中华民国的大旗,举着孙中山的牌子,等道胜负已分,失利的一方,只要一宣布下野,承认对方的“檄文”中所陈述的错误,然后引咎辞职。就完全让对方失去了继续进攻的理由。所以想赶尽杀绝却又没有了服众的理由,也让得势一方为难。更巧妙的是,他们并不是互相火拼的一兵一卒都不剩的时候才宣布下野,而是战事不妙的时候,眼看大势已去却又实力尚存的时候宣布下野,这样也使得“平安下野”有了“资本”。下野之后,他们并不安分,凭借着保存下来的实力,等待时机,再来一次,就是这样。
这些人实力相当,谁都没有把对方消灭的实力,今天你胜利了,说不上哪天你就是失败者。所以,军阀之间也有了潜规则,不把对方逼入死胡同,也是为自己留一条活路,哪天自己失败了,也能保住一条命。
相关阅读:
|
|
|
|
|
|
|
|
|
|
文章标签: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