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华卓著的李善长( 1314—1390),被朱元璋视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是安徽定远人,精通法学,有智谋有见识,1354年,在滁州归于朱元璋。此后,李善长参与决策、主持军需,立下汗马功劳。就是这样一位信宠,如果你是朱元璋,你选择怎么做?杀还是不杀?
当时朱元璋问鼎天下后,曾高度评价李善长的功绩:“朕起自草莽间,提三尺剑,率众数千,在群雄的夹缝中奋斗,此时善长来谒军门,倾心协谋,一齐渡过大江,定居南京。一二年间,练兵数十万,东征西伐,善长留守国中,转运粮储,供给器械,从未缺乏。又治理后方,和睦军民,使上下相安。这是上天将此人授朕。他的功劳,朕独知之, 其他人未必尽知。当年萧何有馈晌之功,千载之下,人人传颂,与善长相比,萧何未必过也。”
明朝建立后,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他给予李善长的封赏,实在令人艳羡:“授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予铁券,免二死,子免一死。”由此,李善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成了朝中权势最为煊赫的大臣。
在权力的巅峰,往往是人性的弱点暴露无遗的时刻。李善长也不例外,他开始膨胀,开始独断专行。据《明史》记载,参议李饮冰、杨希圣偶尔冒犯了李善长,李马上将他们罢了官。同为开国元勋之一的刘基,与李善长就某项法令产生争论,竟遭到辱骂。刘基预感到不对劲,及早告老还乡了。李善长一手遮天,深居宫禁的皇帝朱元璋不可能对此毫无察觉。“贵富极,意稍骄,帝始微厌之”,朱元璋开始讨厌他了。
1371年,李善长因病辞官,临行前获丰厚赏赐。57岁的李善长若能揣摩帝意,见好就收,借此机会退出政坛,或许可以安享晚年。但是他偏偏不懂得守拙,第二年病愈后,即继续做官。
1380年,丞相胡惟庸因为涉嫌谋逆被处死。本来,李善长本人、他的弟弟李存义、他的侄子李佑都牵涉其中,但朱元璋并未深究。5年后,有人告发李存义父子实为胡惟庸的党羽,朱元璋也网开一面,没有处死他们,仅以流放结案。事已至此,李善长若能到朱元璋面前,磕几个响头,痛哭流涕一番表示忠心不改,无疑仍能继续获得朱元璋的信任。但是,李善长傲慢至极,竟然对皇帝的宽容连声谢谢也不说。“善长不谢,帝衔之”,朱元璋不仅是讨厌他,而是对他怀恨在心了。
这种情况下,按照朱元璋多疑、忌刻的性格,李善长已是凶多吉少。令人惊讶的是,李善长还在“作”,以找死的节奏“作”。1390年,南京有一批人因为犯罪要发配边疆,其中有李善长的亲戚丁斌,李善长多次请求特赦丁斌。李善长不出面也就罢了,他越是求情,朱元璋越是生气,反而将丁斌治重罪。丁斌以前在胡惟庸家做事,他供出李存义父子深度参与胡惟庸谋逆案,并进一步查明胡惟庸与李善长过从甚密。
至此,朱元璋不开杀戒是不可能了,李善长连同家人七十余人一起被诛杀。他的儿子李祺和两个孙子因为临安公主的缘故,得以免死。
本期讨论的话题是:有人说前面朱元璋不是颁给过李善长免死铁券,相当于免死金牌吗?怎么还会被满门诛杀?也有人说整个事件中,朱元璋已经是一忍再忍,再三退让,是李善长自己一再蛮横无理。如果你是朱元璋的话,面对辅佐自己的第一功臣,你如何选择?请大家在下方评论区留言评说观点。
相关阅读:
|
|
|
|
|
|
|
|
|
|
文章标签: 朱元璋杀功臣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