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恩侯,从名字就能看出来,这是一个清朝廷恩裳给予的头衔,并没有什么实权。一看就知道是告诉朱家后人,要永远的感谢清廷给你的恩赐。
清朝入关后,为了防止明朝死灰复燃,用尽各种方法威逼利诱朱姓皇室后裔现身,将明朝皇室都赶尽杀绝,少数为了活命也改名换姓了。从此再无朱姓皇室敢抛头露面。
但是,后来,清朝廷为了显示自己的仁义,要去祭拜明帝的陵寝,这时候就需要朱姓明王朝的后人去献祭。但此时,哪还有人敢承认自己是明朝皇室后裔啊,不要命了还差不多。万一被扣上个“朱某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莫须有的罪名,就呜呼哀哉了。
直到1724年(雍正二年),明朝灭亡好几十年了,一个叫朱之琏的人出现了,实际上是他当了几十年的官,也清楚了朝廷寻找明朝皇室后裔的用意,深知此刻出来肯定是安全的,决定站出来试一试。事实证明这小子选择是对的。
朱之琏早在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就考中进士,同年任亳州知府。后改赴安庆府任职。康熙46年(1707年)亳州百姓为其建生祠——朱公书院,以示纪念。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亳地水灾,温疫四起,民不聊生。朱之琏又回亳州任职,朱之琏两次知亳州长达十八年。
抓住机会的他自称是朱元璋十三子代简王朱桂的后裔,但是字辈却明显与明朝皇室不符合,清朝廷此刻正暗自高兴呢,好不容易找到一个人,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管他是不是真的。当年十二月被清世宗封为一等侯,往江宁、昌平致祭,世奉明祀。朱之琏虽有祭祀明陵之命,但是清廷规定不服明服,不行明朔,不用明礼。每年春秋二祭,都有必须“呈明前往”,实际上就是有名无实。
雍正八年朱之琏去世。乾隆十四年(1749年)八月,追赠一等延恩侯,世袭罔替。属正白旗汉军。
各代延恩侯每年的俸银有610两,俸米305石。
延恩侯世表第二代廷恩侯:朱震,之琏子。雍正八年十一月,袭一等侯。
第三代廷恩侯:朱绍美,震子。乾隆十一年二月,袭一等侯。十四年八月,改袭一等延恩侯。缘事革。
第四代廷恩侯:朱仪凤,绍美从子。乾隆四十年十二月,袭一等延恩侯。
第五代廷恩侯:朱毓瑞,仪凤子。嘉庆二年袭一等延恩侯。
第六代廷恩侯:朱秀吉,瑞子,袭一等延恩侯。
第七代廷恩侯:朱秀祥,秀吉弟。道光八年,袭一等延恩侯。
第八代廷恩侯:朱贻坦,秀祥族祖。道光十六年袭一等延恩侯。
第九代廷恩侯:朱书桂,坦族叔。道光十六年,袭一等延恩侯。
第十代廷恩侯:朱鹤龄,书桂继子,袭一等延恩侯。
第十一代廷恩侯:朱端,鹤龄族孙。同治八年,袭一等延恩侯。
第十二代廷恩侯:朱煜勋,诚端子。光绪十七年,袭一等延恩侯,也是末代延恩侯。
实际上,朱元璋后裔代简王的字辈是朱元璋亲自制定的:逊仕成聪俊,充廷鼐鼎彝,传贻连秀郁,炳燿壮洪基。再看朱之琏后裔起名字的辈分,跟这完全不一样,所以很多人都说他就是一个冒牌货。
末代廷恩侯朱煜勋,在袁世凯称帝的时候还被迫出场一次。
袁世凯称帝,为了符合中国礼仪规制,行三揖三让大礼必须要有人配合演出。第一次揖让对方是宣统,第二次揖让对方就是延恩侯朱煜勲,因为他是朱明后人,既合排满宗旨,又表大公无私态度。第三次揖让对方则为衍圣公孔令贻。这走过场的礼数,谁敢接受啊,不吓死就不错了。三揖三让礼成,袁世凯这才称帝。
1924年,庄士敦看到一份宫门抄,上面写着“朱侯今天去明陵祭祖;延恩侯完成了祭扫明陵的使命,回来向皇上谢恩。”显然,到此时,虽然清朝灭亡了,但延恩侯还是清朝的遗臣,还在按原来的规矩例行公事,并且从紫禁城里领取微薄的俸禄。也就是因为这点俸禄,才继续维持朱煜勲和逊清小朝廷的关系。
溥仪被赶出紫禁城后,朱煜勲连这点微薄的俸禄都领不到了,原本是生活无忧的侯爷,也没有什么本领,生活越来越捉襟见肘。
1929年,延恩侯朱煜勋以“生计奇窘,无法维持”为由,“呈请国民政府格外抚恤,委以末职,俾维生计”。民国政府决定,取消其爵位,任他当明陵保管委员。月薪50大洋,列入财政部预算。但是朱煜勋不仅不认真干活,还监守自盗,被牵连盗挖雀山妃坟墓地等事,1933年10月民国政府下令撤销其职务,将明十三陵交由昌平县管理,陵区内设护陵警察所,抽陵户为护陵警察。从此明陵香火断绝,延恩侯退出历史舞台。
看到这里,很多人都感到惋惜了,其实也没什么,本来这个朱煜勋的祖上朱之琏就很可能不是明帝的直属后裔,清廷只不过随便找了个姓朱的自我安慰一番罢了。朱之琏倒是抓住了这个机会,让后代子孙繁华了一把,虽然身在屋檐下,但也好歹是个侯爷,名利不小,衣食无忧。
相关阅读:
|
|
|
|
|
|
|
|
|
|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