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有哪些错误是致命的,崇祯皇帝该不该处死袁崇焕?
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袁崇焕以谋反罪,判处凌迟极刑,在街市上、万目睽睽下被处死。在临刑前,袁崇焕留下绝命诗: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袁崇焕从一普通读书人,最高做到蓟辽督师,是明代最大的地方官,可谓封疆大吏,他主导了两次挫败后金的战役,一度挽回辽东颓势。不过袁崇焕也做错了很多事,最后袁崇焕被杀主要是源自哪些错误?崇祯帝到底该不该杀掉袁崇焕呢?
一、擅杀军官
天启二年,袁崇焕被提拔为佥事,监管关外军队,也就是监军之职,由于战事紧急,朝廷急于用人,袁崇焕也就这么毛遂自荐去了辽东。
监军官职不高,职权范围很小,此时离着巡抚、总督还很远。偏偏袁崇焕不信邪,一次他发现军中有人克扣军饷,差点引发哗变。袁崇焕自作主张,杀掉两名军官,分别是督饷郎中杨呈秀、副将徐涟,官职都比袁崇焕大。
史料记载:
“崇焕尝核虚伍,立斩一校。承宗怒曰:‘监军可专杀耶?’”
而袁崇焕就这么做了,如不是孙承宗帮他解了围,袁崇焕这官也就没法做了。兵备佥事官小职微,根本没有权力杀人,好在当时身处乱世,辽东更是战争前线,这才被孙承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如此可见袁崇焕的嚣张和跋扈,为国尽忠是真,而做法实在不敢令人苟同。也许袁崇焕恨透了贪官污吏,也许袁崇焕是为了在军中立威,而这一切都暴露他性格弱点,肆意妄为,无法无天。当然,这要对比他之后杀掉那个人,就小巫见大巫了。
二、在皇帝面前夸下海口,五年平辽
熹宗皇帝去世后,崇祯登上皇位,短短三个月内,废掉了魏忠贤的阉党,扭转了朝廷的不良风气。为了辽东安危,崇祯再次启用袁崇焕,任命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使,督师蓟辽。在宁锦之战后,由于魏忠贤没有给予袁崇焕相应的封赏,袁崇焕曾一怒辞官不做。
至此,袁崇焕再次官至蓟辽督师,志得意满,崇祯亲自接见了袁崇焕,如此恩宠之下,袁崇焕的毛病又犯了,他对皇帝夸下海口:
“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
守卫辽东的方案已经写在奏疏中,臣受陛下眷顾,望陛下给予相应行事权力,五年之内,辽东便可以光复。以当时的情况,国内起义四起,辽东烽火狼烟,国家危在旦夕,维持现状都难上加难,光复辽东明显是痴人说梦。
很快袁崇焕奔赴辽东稳定局势,我们再看看袁崇焕之后做的糊涂事,崇祯二年,袁崇焕杀掉了皮岛守将毛文龙,三个月后,皇太极发动己巳之变。局势变得越来越恶化,情况越来越危急,离着袁崇焕夸下海口仅两年时间,五年复辽只是个美好的幻想。
在他人面前说什么五年复辽,顶多算是吹吹牛,而在皇帝面前吹牛,那可是欺君之罪,况且崇祯疑心很重,这为袁崇焕的死埋下了伏笔。
三、没有请示朝廷,擅杀毛文龙
毛文龙在辽东失手的同时,率兵偷袭皮岛,占据这块战略要冲,从此毛文龙在此扎下脚跟,甚至成为“海外皇帝”。皮岛的位置极其重要,离着后金占领地有八十里,被海面隔开,而后金不善于水战。
皮岛就像后金眼前一颗见得到摸不着的钉子,打也打不着,而这钉子却可以合适的时机扎你一下,既烦人又无奈。从努尔哈赤再到皇太极,毛文龙无疑是后金想要除之而后快的对象,而对于大明,这是一颗极其重要的棋子,只要皮岛还在毛文龙手中,皇太极就不敢轻举妄动。
皮岛上可还是有好几万明军,哪怕这些人不在朝廷的管辖范围内,却可以在关键时刻帮助明军偷袭敌人。毛文龙克扣军饷也好,虚报人数也罢,但毛文龙可以抓住耗子,那就是条好猫,朝廷对毛文龙也善待有加。
毛文龙被授予总兵官,官至左都督,一品大员,加将军印,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皮岛绝不可妄动。袁崇焕上任后,首先就把毛文龙看做头号不安定因素,全辽东都是袁崇焕一人说的算,只有毛文龙不听指挥,这让袁崇焕如鲠在喉,难受至极。
崇祯二年,袁崇焕以阅兵为由登上皮岛,在酒宴之后,突然列出毛文龙十二条大罪,叱咤风云多年的毛文龙就这么被杀了。咱们不分析毛文龙为何没有抵抗,只看袁崇焕杀毛文龙这件事,这为皇太极解除了后顾之忧,皇太极可以毫无顾忌地大举南下。
另一方面,毛文龙盘踞皮岛多年,岛上军兵也服从他一人,杀掉一人事小,而整个皮岛成了一盘散沙,再也无法发挥之前牵制敌人的作用。不知道袁崇焕在杀掉毛文龙之前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继任者需要的不仅仅是能力,还要有充分的时间。
杀掉毛文龙可以让袁崇焕在辽东统一口径,而国家也因此失去了重要的屏障,为了一口怒气杀掉毛文龙,如果说袁崇焕做得对,那么置国家和百姓于何地?
四、消极防守,想要领兵入京城
崇祯二年,皇太极绕开宁锦防线,从喜峰口攻入明朝境内,袁崇焕精心打造的关宁锦防线失去了意义。皇太极从遵化打到蓟州,再进攻通州,直到京城脚下,赵率教所部兵力有限,在遵化全军覆没,赵率教战死。
但袁崇焕有能力在蓟州拦住敌人,却放任敌人溜走,接着在通州同样如此,皇太极就在袁崇焕眼皮底下攻到了京城。勤王部队是需要把敌人拦截在都城之外,当然是越远越好。袁崇焕倒好,一路尾随一路放行,就这么把战火引到了帝国的核心,这样的做法,实在惹人怀疑,通敌之嫌不是空穴来风。
史料记载:
“崇焕以士马疲敝,请入休城中,不许。”
最后到了京城脚下,袁崇焕又说胡话了,他竟然请求入城防守,这已经触及到了崇祯的底线,遂被皇帝拒绝。自古勤王部队全部禁止入城,这是规矩也是对皇权的保护,勤王这意味着皇城空虚需要人手,如果勤王部队进城,无疑成为皇帝的最大威胁。
袁崇焕进士出身,且领兵多年,难道不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究竟当时袁崇焕是如何想的,现在已经无从考证,而从他的做法看,实在令人无法理解。
崇祯不是个糊涂皇帝,自古皇帝疑心都重,在乱世更是如此,崇祯要牢牢掌握皇权无可厚非,这毕竟还是老朱家的天下。袁崇焕一心报国不假,而其举动一次次触及崇祯的逆鳞,令其无法安心把权力交付出去。
想来崇祯应该清楚袁崇焕报国之心,却只能杀掉袁崇焕,天知道如果放任不管,袁崇焕还会捅出什么篓子,不是领导不重用,而是属下太过分,杀掉袁崇焕也在情理之中。
当然,这里面也有后金的煽风点火,使了一招通敌的“反间计”,这更是加重了崇祯帝的猜忌。袁崇焕是被凌迟处死的,当年的大太监魏忠贤也不过是流放,由此可见,崇祯帝恨袁崇焕之深。
说到底,袁崇焕是忠心报国的,只是接连几次揭了龙鳞,这才触痛了崇祯帝脆弱之心。袁崇焕死后,辽东再也没有如此强悍的将领,再加上闯王进京,十几年后,崇祯帝吊死在了万岁山。
相关阅读:
|
|
|
|
文章标签: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