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朱由检就是典型的"胡作非为型",甚至都有人说他不如木匠皇帝朱由校。崇祯皇帝有一颗勤政务国的心,但是本身水平一般,能力有限,总是事与愿违。
他猜忌心重,疑神疑鬼,一昧的沉迷于"乱作为"。虽然宵衣旰食,但换回来的却是煤山吊死。"传庭死,明亡矣"。
孙传庭如此忠君爱国且有能力之人,却认为崇祯而被迫战死,"哀大莫过于心死",自那以后天下人对其失去了信心。
(一)、君王死社稷,后世皆啼泣
崇祯十六年,李自成的大军兵临北京城下。崇祯留下绝命书:
"然诸臣误我,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他临死之际,还没有看清楚失败的根本原因,为人实在太过执拗。
不过这种以身殉国的精神可歌可泣,就连顺治皇帝都表示"朕念明崇祯帝孜孜求治,身殉社稷。若不急为阐扬,恐千载之下"。
1.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曾经朱元璋自布衣而起,率领部众赶走了元朝,又以弱胜强的打败了陈友谅。曾经朱棣,几度出征漠北,打的北元不敢南下牧马,群阴慑服。
还派遣郑和屡下西洋,开创了万国来朝的盛世局面。那时候的明朝皇帝,在很多小国国王的心目中就如同神一般。
得见皇帝,犹如朝圣一般的仰慕。正是因为这个国家创造了辉煌的历史,才让崇祯皇帝愈发觉得羞愧难当。曾经的辽东,只不过是明朝奴儿干都司之所在,各民族莫不忌惮。又有彪悍的关宁铁骑镇守,谁敢兴兵作乱。
曾经的陕西,民风淳朴,也是明廷的边防重镇。可是到了崇祯上位的那日,一切都不复存在。那个被明朝欺压的建州,摇身一变,竟然成了自己的死敌。
那个原本没有事端的陕西,却成了农民军爆发和扩散的起点。所以,朱由检是羞愧难当,羞而愤死。
他是九五之尊的皇帝,是那个泱泱大国的主人,历史的传承和血脉里的基因告诉他,决不能投降。
至于他有没有想过投降,答案是没有。至少在书籍中没有记载,是否其脑海中浮现过这个想法,犹未可知。那么,他宁死不屈,仅仅是为了不向异族低头吗?
2. 清军非要害,投降国无存
崇祯前期就是将重心完全放在关外,对内部的农民起义不以为然。所以,才任由其发展壮大。他上吊的那年,明军最直接的威胁,并不是来自关外的清朝而是李自成的大顺军。
正如多尔衮所说,"天下取自于贼,而非明"。大明不是由清朝所灭,而是由农民军。所以,就算崇祯想投降,也不会向关外的政权投降。
此外,北京的北部有山海关,过了关还有一路的关隘要塞。一时半会,清军根本打不进来。他们当时是步步蚕食,没成想一口气吞并明朝,至少皇太极在位的时候,没有这个想法。
明朝与清朝之间,还隔着一个短暂的大顺朝。当时清军在关外很难打进来,如果不是农民军,谁胜谁负还犹未可知。
所以,崇祯皇帝没必要去向多尔衮投降。"世或以三桂开关纳淸兵为罪。此不然也。当是时。皇城已陷。帝殉社稷。天下亡矣"。
是吴三桂在崇祯死后,开了山海关,清军才进来的。对于崇祯而言,最大的威胁是李自成。所以,他又怎会去向清军投降。
清军是南明那些小朝廷们的劲敌,对于死亡前夕的明朝敌人是农民军。因此,崇祯不投降于清朝,不仅仅是为了颜面,更重要的是清朝短时间内无以覆灭明朝。
(二)、孤家寡人无以傍,看透人心选死亡
朱标曾说,如果君王诸如尧舜,那么臣子也会如尧舜时期那般。崇祯皇帝他治国无方,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还一昧的猜忌他人。
导致大家都对其失去了信任,都不愿意再追随其左右。当时的崇祯嫌弃臣子,臣子嫌弃崇祯,所以他觉得即使今天不死,逃到了南方。
身边无可用之人,早晚难逃一死。倒不如死的体面一些。
1.勤王之兵皆不至,世事难料杀心起
在李自成尚未建立政权之时,崇祯皇帝曾经下达过很多勤王的命令。不过很多大臣或者王侯们,都因此而死。
不是到了北京被杀,就是在半路遭绑。孙传庭死后,大家更是对明朝失去了信心。李自成攻入北京的危难之际,崇祯再度下令勤王。
结果,封疆大吏们各有各的借口,不是从马上掉落下去摔断了腿,就是家中有事走不开,甚至还有的非但不勤王还要掳掠一番百姓以后南遁。
最后,北京周边只来了八千多人。如此一来,让朱由检大失所望。所以,他的自杀,有一部分原因是对生活失去了希望。
他知道,即使自己早早的南渡,也不会像赵构那样,重新建立政权。当然,这种精神还是可歌可泣的但是不值得模仿。因为这么做,显得有些不负责任。
自杀,其实是逃避问题的愚蠢行为。只不过他是九五之尊的皇帝,又是历史上第一位抹脖子上吊的君王,所以才会为后世所称道。
2.颜面能值几两重,到头而来一场空
崇祯不投降于清朝,首先满洲一时半会还进不了中原。山海关雄踞天下,易守难攻,即使过了此关,还有很多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关隘。
这也就是为何北宋初年,如此执着于争夺燕云十六州的原因。有了这些天然屏障,胜负未分之际去向次要敌人投降,是不明智的举动。
假使崇祯头脑一热,要求清军入关,帮着自己打农民军,那无异于是引狼入室。人家正愁着找不到入关的门路,崇祯却自己给人送上门去,那岂不是非常不妥。
而且,一旦投降,变数很多。清朝早就有和农民军结盟瓜分明朝的想法,这不正中下怀。此外,"自古皆贵中华,而贱夷狄",明朝再怎么说也是中原正统。
他们一直将关外各部视作未开化之人,让崇祯向他们低下高昂的头颅,那比杀了他还要残忍。与其说他会向清军投降,倒不如说他向农民军投降,最起码还都是一个民族。
所以,崇祯没有想过和清朝投降。他选择面子因为清军是异族,同时暂时无法颠覆统治根基。
(三)、投降处境亦堪忧,不如留权自尸首
在明朝,不论是向谁,任何人都可以投降,只有崇祯不能。因为他是一国之君,即使清朝不杀他,那么其日子也不会好过。
这一点,他比谁都明白。只要他活着,清朝的统治就可能出现危机。他可能会死,但是一定"不得好死"。还不如自我裁决,留下个好名声,也留下完整的尸身。
1. 前车之鉴历在目,怎敢以身再犯险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后主李煜,在投降以后,虽然又被封侯,又追加爵位,可是寄人篱下的日子怎会好过。
宋朝的君臣们,哪个又真的会对他以礼相待。李煜前往汴梁以后,死的那是不明不白,只留下了那几首脍炙人口的诗,供后人释怀。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靖康之役,来自白山黑水间的女真人俘虏了徽钦二帝。他们两人在北国受尽了欺辱,还被以最低等的牵羊礼以待之。原本高高在上的君王,怎能够承受如此大的心理落差。
如果崇祯投降,那还不知道有什么苦难在等着他。更何况,那一代代流传下来的帝王基因,使得他无论如何都放不下自己的骄傲。
当年曹操率大军,旌旗蔽空,舳舻千里,横槊赋诗,自长江攻打孙刘。鲁肃说"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
臣子们大可降于敌人,而只有君王不能。官员们可以"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当时清军的确对和曹操一样对归附之臣给予优待,而崇祯也如孙权一般无路可退。"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
崇祯如果投降了,那又何以自处。不管怎么说,肯定是没有好果子吃。既然活着将要面对巨大的痛苦,那倒不如一死了之。
何况,他的身边已经无人可用。该排挤的排挤,该陷害的陷害,该投降的投降,所以他如果不死,不会有好下场的。
至少这样,还能赶紧让人买了,不至于身首异处。至少这样,李自成进军北京时,崇祯还会免于羞辱。至少这样,他避免了直视祖先流传下来的基业,沦落在他人之手。
结语:
总而言之,崇祯如果想投降,他也不会向清军投降。而且,他还有更好的办法,就是南下。不过死亡,对于当时的朱由检而言是上上策。
最起码,能够保持气节,事实证明,他的做法很对,以至于到今天仍然有很多人怀念他。
相关阅读:
|
|
|
|
文章标签: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