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因为受到宫刑,给人们的印象是他不会有后代,但事实并非这样的。他出生于公元前145年或公元前135年,公元前99年为李陵游说,被定为诬罔罪名下狱受刑。这时,他应是30多岁或40多岁之人,而在那个年代,他不可能没有成家。
《汉书》虽为司马迁立传,但更多倾向于他撰著历史的经过、思想和精神,可能出于某种忌讳,并没有提及他的妻子姓甚名谁,也没有讲到他的“爱情故事”,所以,这就给民间的野史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
不过,司马迁的女儿司马英,在《汉书》是有记载的,她嫁给了汉昭帝时的丞相杨敞,其后代繁衍成了后世有名的弘农杨氏,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也出自这个谱系。唐朝时,这个家族出了11位宰相,被称为“宰相世家”,甚至唐太宗杨妃、武则天之母杨氏、唐玄宗爱妃杨玉环等人都与这个家族有关系。而历史上人们熟知的杨姓文豪有杨修、杨炯、杨凝式、杨时、杨万里、杨大异等也都来自这支杨姓。
如此显赫无比的家族,兴许能让酒泉之下的司马迁得到某些安慰,而野史也为他网络与编织起了一段美好无比的姻缘故事,在这个故事里,他不但有妻还有妾,都被传成了绝世的美人,而且都属于敢爱敢恨、为夫君默默奉献甚至牺牲的那类。我们先来说说他的妻子。
司马迁的妻子长得有多漂亮,民间的故事里没有说,但却给她给了一个十分带劲儿的名字——柳倩娘。今天,有些地方志专家说这个柳倩娘是甘肃秦安人,是李广的外孙女,父亲叫柳振庭,是个爱好书画的读书人。出生于这样的家庭,柳倩娘从小接受文化的熏陶,还学会了画画,在嫁司马迁之前,就成了当地有名的小画家、才女。这,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文艺女青年吧。
大概十五六岁时,柳倩娘受表哥李陵之邀,前往长安看望外公。李陵出生于公元前134年,与司马迁是好友。柳倩娘到来后,表哥李陵带她在长安游山玩水,也让她认识了饱学多才的司马迁,从此,两人互生爱慕,结下姻缘。这意味着司马迁与李陵有了亲戚,李陵成了司马迁的小舅子。一些好事之人据此说,后来为李陵辩护并受到宫刑就是因为这层关系。
但是,司马迁就这个问题,在这些好事之人之前,就有为自己的辩解。他在《报任安书》中说: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能相善也。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欢。然仆观其为人,自守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蓄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
意思是:我和李陵都在朝中为官,向来并没有多少交往,追求和反对的目标也不相同,从不曾在一起举杯饮酒,互相表示友好的感情。但是我观察李陵的为人,确是个守节操的不平常之人:奉事父母讲孝道,同朋友交往守信用,遇到钱财很廉洁,或取或予都合乎礼义,能分别长幼尊卑,谦让有礼,恭敬谦卑自甘人下,总是考虑着奋不顾身来赴国家的急难。他历来积铸的品德,我认为有国士的风度。做人臣的,从出于万死而不顾一生的考虑,奔赴国家的危难,这已经是很少见的了。现在他行事一有不当,而那些只顾保全自己性命和妻室儿女利益的臣子们,便跟着挑拨是非,夸大过错,陷人于祸,我确实从内心感到沉痛。
对此,我们想要说的是:有些人在读历史时,总喜欢在曲里拐弯处或羊肠小道上挖一些“边角料”来重述和分析,孰不知那不过是一些茶余饭后的乐子,根本影响不到宏观的历史,也非读史与学史所需要的端正态度,这本来也不是什么大错,但挖掘者最不应该忘记的是——在“边角料”里向人们呈现一些美好的东西,而不是类似司马迁是李陵大舅哥的庸俗关系。
绕道,我们再回来。话说司马迁与柳倩娘结下良缘之后,他开始自己的“实习生涯”,用古代的话说应该是实践,它不同于我们现在,大学毕业了去一个单位见习,然后上班。古人的实际上是一种践行,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今天的人理解它是读万卷书等于行万里路,在古人那里并非如此,在读万卷书后还要行万里路,读书之后需要游历名山大川,把所学知识与现实结合起来,才能算是“毕业”。否则,人家就会说你是一个不合格的“毕业生”。
同时,古人在对待婚姻与事情的问题上,与我们现在的人也有所不同。古人说成家立业,意思是建立了家庭,才能创立事业。成家在先,创业在后。而现在正好与这相反,先是找个单位上上班,或者自己开个公司什么的,有了事业能挣到钱,才考虑成家的事。认为,这样做至少是可以让老婆在经济上得到保障的,所以,一个个在创业的路上都成了未婚的大龄青年。谁好谁坏,很难说清。
有了家,司马迁开始了自己的游历,柳倩娘操持着家中事务,等待着见习归来的丈夫能够成大器,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那时,应该把这一点称为“学而优则仕”。司马迁在游历的途中,遇到了自己的又一段美好的爱情。
据说,司马迁有天来到了一个渡口,需要渡船,摆渡者是一位老人,主动与司马迁搭话。聊着聊着两人就相互有了好感,摆渡老人问司马迁有没有成家,司马迁如实相告。摆渡老人沉默了一会儿说,“公子,我看得出来您是一个好人,成家了也没什么……我一生无依无靠,只有这么一个女儿,我对她总是放不下……将来,我若是去了,还不知道她会被谁欺负……前些天,就有官府的公子过来硬要抢她……若是公子不嫌弃,将小女纳进门当个侍妾可好?”
司马迁还没表态,摆渡老人的闺女就吆喝了一嗓子,哎哟哟,这一嗓子吆喝得青山含黛,涧霭流白,一下子就把司马迁的魂给勾去了。这一嗓子可能类似于书中说的艄公的号子吧,之后,闺女唱起了山歌,唱得河水欢腾,唱得司马迁心神荡漾,最终答应了这门亲事。
自此,司马迁有了一妻一妾,他带着船家的叫随清娱的妾游历结束回到家里,妻妾很快为他生下两男一女,一家人的生活过得幸福美满、其乐融融。但后来,司马迁下了狱,家人预感到灾难临头,开始逃亡避难。他的两个儿子在逃亡中将“司马”中的两个字分别做了改动,将“司”字添一竖为“同”,将“马”字添了一部首为“冯”,成了这两个姓氏的又一来源,不过在历史的长河中没有了下文。她的女儿司马英嫁给了汉昭帝时的丞相杨敞,保全了《史记》,并使其得以在后世流传。而他的一妻一妾则均遁入空门削发为尼。
这个事儿在此应该说是已经结束,但到了唐朝,司马迁的妾随清娱却“现身”了。传说是这样的:永徽二年九月(公元651年),唐朝大书法家褚遂良因对武则天的统治不满,被贬同州任职。一天傍晚,忽然梦到了随清娱,两人之间还进行过一段对话。这就有了后世的《司马迁妾随清娱墓志》,碑文:
永徽二年九月,余刺同州,夜静坐于西厅。若有若无,犹梦犹醒,见一女子高髫盛妆,泣谓余曰:“妾汉太史司马迁之侍妾也,赵之平原人,姓随名清娱。年十七事迁,因迁周游名山,携妾至此。会迁有事去京,妾缟居于同,后迁故,妾亦忧伤,寻故,葬于长乐亭之西。天帝悯妾未尽天年,遂司此土。代异时移,谁为我知?血食何所?君亦将主其地,不揣人神之隔,乞一言铭墓,以垂不朽。”余感悟铭之。铭曰:“嗟尔淑女,不世之姿。事彼君子,弗终厥志。百千亿年,血食于斯。”
译文:永徽二年九月,我担任同州刺史。某夜,我静坐在西厅,在那恍恍惚惚、半梦半醒之际,我看见一位发髻高耸、盛装打扮的女子,她哭着对我说:“我是汉朝太史司马迁的侍妾,赵地的平原人,姓随名清娱。我十七岁的时候开始侍奉司马迁,因为他周游各地名川大山,带着我来到了这里。恰好此时,他有事去了长安,我则留在了同州。后来,司马迁去世,我也悲伤过度,不久便死去,被葬在长乐亭的西侧。上天怜悯我未能尽享天年,就让我掌管这方土地。但时代变迁,有谁知道我呢?祭品又在哪呢?您也将要主管这片地方,不考虑人和神的隔离,我向您乞求一句话铭刻墓碑,以图流传不朽。”我感慨领悟,铭刻下这件事。铭文为:叹息啊,你这淑女,有着不世的容貌;侍奉那位君子,却没能尽了心志;百千亿年,在这里享受祭祀。
同州,即今渭南市大荔县。《司马迁妾随清娱墓志》的真实性有多少?今天的人们更多将它当作书法作品来研究。另外,到了时隔千年清顺治十六年六月(公元1659年)邰阳县知事徐起霖亦做了一个和褚遂良相似的梦。梦中随清娱托徐起霖将褚遂良给她写的墓志铭雕刻在石碑上,镶嵌在百里之遥的司马迁祠里。尽管徐起霖对神鬼之事全然不信,可出于对随清娱的怜悯和钦佩他还是照办了。
至此,我们或许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对于正史传播的不足,人们总喜欢用美好的传说来弥补,因为,似乎只有这样,历史才是圆满的。在司马迁被传说的爱情故事里,人们既有对他所受不公的同情,更有对他著书立说、绝唱古今的敬重。为什么呢?因为人心总是向善向美的,而历史也应该是这样的。
相关阅读:
|
|
|
|
|
|
|
|
|
|
文章标签: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