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给自己挖了一个坑,跳进去之后差点就没能跳出来,而造成这一切的人,就是历史上最后一个丞相胡惟庸。
朱元璋打天下,李善长功不可没,因此明朝建立后,李善长就成为中书省左丞相,位列百官之首。
不过,李善长封相是洪武三年的事情,而在此前两年,朱元璋其实并不愿意将权力分给任何人,封李善长为丞相其实是为了安抚淮西勋贵集团,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历史上,朱元璋是个极度贪念权力之人,达到了神经极其敏感、猜忌心超强的程度。
李善长封相之后,很快就开始膨胀了,他不但待人苛刻,嫉妒心强,还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私利,朱元璋因此很不开心,就准备罢黜李善长。
有一天,朱元璋找来刘伯温,问他李善长之后谁可以当丞相,结果他将杨宪、汪广洋和胡惟庸一一都给否决了,大意是说这三个人虽然学识和才能,但要么气量不行,要么人品不行,只有李善长最适合当丞相。
朱元璋听完更加不开心了,觉得连刘伯温都害怕李善长,就更应该罢免他了,于是很快就让李善长回家养老去了。
李善长之后,朱元璋先后让杨宪和汪广洋担任中书左丞相,结果杨宪专权而汪广洋办事畏手畏脚,朱元璋为此十分上火,开始考虑永久废除中书省,将大权收归已有。
不过,朱元璋也有自己的苦恼,那就是功臣集团依然强大,尤其是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勋贵集团,在朝中影响力十分巨大,朱元璋不得不考虑他们的感受,于是任命胡惟庸为中书左丞相,成为百官之首。
为什么是胡惟庸?因为他是李善长推荐的人,他在洪武六年就是中书右丞相了,其特点是能力强办事得力,尤其擅长迎合朱元璋的心意,为了让朱元璋满意,不惜人力物力也要完成。
据史书记载,朱元璋也很欣赏胡惟庸,还认为他对自己很忠心,为了给永久废除中书省赢得时机,也为了给李善长个面子,所以任命胡惟庸为中书左丞相。
因此,胡惟庸其实只是个能力不错且还算听话的过渡品,朱元璋迟早有一天会将他也给废了的。
但是,让朱元璋没想到的是,胡惟庸就是他给自己挖下的一个坑,他差点没从这个坑里跳出来。
李善长罢相之后,朱元璋对他依然礼遇,也很重视他的意见,他为了让自己在朝中培植势力,就趁机向朱元璋推荐了当时只是县令的胡惟庸,胡惟庸因此火箭班蹿升,很快就做到了中书右丞相的位置。
在担任中书右丞相期间,胡惟庸极力讨好朱元璋和李善长,甭管其他宰相如何变,胡惟庸不但位置坐得稳,后来还十分幸运地当上了尚书左丞相。
然而,胡惟庸不知道的是,他已经成功进入了朱元璋设下的局,只不过他的野心和胆子太大,后来差点将朱元璋拉下马。
作为当时的独相(朱元璋为了废除中书省,没有设置右丞相),胡惟庸尝到了权力给他带来的极大快感,他不但大肆敛财,排除异己,就连生杀废黜之事都不禀告朱元璋。
比如说,有官员想要升迁,就会赠送大量钱财给胡惟庸,胡惟庸就会想尽办法满足官员的愿望;但是,凡是有人上书弹劾胡惟庸,胡惟庸就会将奏章扣押下来,朱元璋根本就看不到。
不仅如此,胡惟庸对于反对自己的人,还敢于痛下杀手,就连徐达和刘伯温等朱元璋的亲信也不能幸免。
比如说,当时徐达担任大将军,他听说胡惟庸的种种劣迹之后很是气愤,于是入宫将这件事告诉朱元璋,但朱元璋为了实现废除中书省的计划,对胡惟庸当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胡惟庸听说徐达说自己的坏话,很是气愤,于是买通徐达府上的守门人福寿,让福寿伺机谋害徐达,但后来福寿不忍心背叛徐达,所以将胡惟庸的阴谋诡计和盘托出,徐达因此幸免。
还有刘伯温,洪武八年正月他病重之时,朱元璋让胡惟庸带着药去探望,但他憎恨刘伯温曾向朱元璋说自己的坏话,竟然在药中下了毒,结果刘伯温喝完药后更加不适,很快就一命呜呼了。
刘伯温去世后,朝中能够对胡惟庸掣肘的人物就没有了,再加上朱元璋的一味放纵,所以胡惟庸变得更加肆无忌惮,竟然违反朱元璋的禁令,让他哥哥的女儿嫁给了李善长弟弟李存义之子。
眼看胡惟庸与李善长狼狈为奸,朱元璋开始有些着急了,但他还是沉住了气,不但没有理会大学士吴伯宗对胡惟庸的弹劾,而且默许了胡李二家的联姻。
因为朱元璋的宽纵,胡惟庸在朝中地位再次提升,大臣们再没人敢弹劾他了,甚至很多官员都很害怕胡惟庸,生怕得罪他而被弄死。
而这正是朱元璋要的效果,事情正在按照朱元璋的预期一步步向前发展,他只需要等待一个更好的时机,就可以将胡惟庸给彻底搞臭,从而除掉胡惟庸、废除丞相职务了。
但是,让朱元璋没想到的是,胡惟庸会赶出一些朱元璋都无法预料的事情。
大约在刘伯温去世后不久,有些官员为了巴结胡惟庸,竟然说胡惟庸家乡的井中突然长出了石笋,而且井中的水喷出了数尺高,这是天大的祥瑞;还有官员说,胡惟庸三代祖坟在晚上都有火光,将夜空都照亮了,这也是天大的祥瑞。
胡惟庸没有亲眼看到这些,但他对此深信不疑,再加上他很害怕朱元璋迟早有一天会追究他的罪责,因此有了谋反的想法。
当然了,想要谋反,就必须获取军队的支持,胡惟庸也确实是这么做的。
当时,吉安侯陆仲亨和平凉侯费聚因为小事被朱元璋斥责,内心十分畏惧,胡惟庸趁机威逼利诱他们,最终将他们拉上了贼船,还让他们四处招兵买马,为谋反做准备。
不仅如此,胡惟庸将卫士刘遇贤和亡命之徒魏文进等人收为心腹,并将李善长的弟弟太仆寺丞李存义收买,还让他游说李善长,准备让李善长也参与谋反。
李善长虽然受朱元璋礼遇,但很早就退居二线,所以他怨言很大,很想参与谋反;但李善长又担心谋反失败,所以以年老为由拒绝,但没有禀告朱元璋,而是默许其造反。
胡惟庸为了寻找更多人支持,还曾派人联络倭寇和北元,让他们出兵作为外应,但还没等胡惟庸的使者出发,就出了一件大事。
事情是这样的,胡惟庸的儿子仗着是丞相的儿子,竟然驾着马车在闹市飙车,结果他的儿子坠车而亡,他恼羞成怒,竟然将驾车的人给杀死了。
朱元璋得知这件事后,觉得影响很不好,盛怒之下就说要胡惟庸偿命,胡惟庸为了平息风波,说可以拿出金帛补偿驾车人,朱元璋开始还不许,但终究没把胡惟庸怎么样。
这件事之后,胡惟庸感觉到朱元璋的态度明显有变化,因此十分害怕,就与御史大夫陈宁和御史中丞涂节等人加紧密谋,并积极联诺文臣武将和各方势力,随时准备造反。
洪武十三年正月,胡惟庸准备动手了,他在府中埋伏了大量士兵,然后派人去请朱元璋到府中做客,说他家旧宅井里涌出了醴泉,朱元璋向来喜欢这些东西,就在前呼后拥之下出了宫。
朱元璋走到半路上,一个叫做云奇的太监突然跑到朱元璋的马车前,他拉住马绳不让马继续前进,但因为他太着急了,一时间说不出话来。
朱元璋身边的卫士见云奇冲撞皇帝的车架,就走上前抓住他,然后一顿乱棍下去,差点没把他打死。
这件事惊动了朱元璋,他上前查看云奇,云奇依然说不出话,但用手指着胡惟庸家所在方向,不一会儿他就死去了。
朱元璋这才感觉到事情不妙,于是立马返回宫中,然后登上城楼观察,发现胡惟庸家花园中竟然暗藏大量手持武器的士兵,不禁惊出一身冷汗。
朱元璋这才知道胡惟庸竟如此大胆,这是他万万没想到的,但他同时也意识到,铲除胡惟庸、永久废除中书省的机会到了。
很快,朱元璋就派人包围了胡惟庸府,然后将造反的一干人等全部抓获,不久后就将他们全部处死,并向天下昭示了胡惟庸的罪名。
胡惟庸因为谋反而死,这个罪名不可谓不大,朱元璋趁机废除中书省,丞相这个存在了几千年的职务,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果不其然,朱元璋做完这一切之后,极少有人敢站出来反对,就连胡惟庸的推荐人李善长也老实了,没有站出来说一句话。
回顾一下朱元璋“捧杀”胡惟庸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实在太过惊险了,要不是云奇及时提醒,朱元璋可以就掉进自己挖的坑里了。
那么,这个云奇是何许人?有一个说法是,他是朱元璋当和尚时候的同门师兄弟,朱元璋登基后他前去投奔,最后成为了一名太监,他对朱元璋十分忠心,因此冒死阻拦朱元璋去胡惟庸家中。
还有个说法是,在朱元璋去胡惟庸家前四天,御史中丞涂节已经将胡惟庸谋反之事告诉朱元璋了,朱元璋之所以去胡惟庸府中,只是为了打探虚实,但他没想到胡惟庸在府中安排士兵准备刺杀他。
不过,胡惟庸虽然死了,但朱元璋并没有打算就此罢休,他准备利用胡惟庸谋反之事进一步扩大“战果”,从而将皇权最大化。
一个人物随着浮上水面,这个人叫毛骧,种种迹象表明,他就是明朝第一位锦衣卫指挥使,不过胡惟庸担任中书左丞相的时候他还是五军都督府的一名小将领。
比较有意思的是,史书记载毛骧曾参与胡惟庸谋反,还帮胡惟庸牵线拉桥,介绍了很多人到胡惟庸府中效力。
胡惟庸谋反案爆发后,毛骧很快就成为了锦衣卫指挥使,因此有学者推测,毛骧其实是朱元璋安插到胡惟庸身边潜伏之人,他的任务或许就是帮助胡惟庸走向谋反之路,从而给朱元璋对丞相制度进行毁灭性打击创造条件。
胡惟庸死后,毛骧开始暗中调查跟胡惟庸往来之人,最终在洪武十八年的时候,朱元璋终于开始收网了。
先是李存义被人告发谋反,他将自己知道的事情全盘托出,胡惟庸暗通倭寇和北元的事情付出水面,但他并没有供出哥哥李善长。
后来李善长的家奴也站出来控诉他,将他与胡惟庸暗中往来之事全部说了出来,朱元璋便以“元勋国戚,知逆谋不发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的罪名将其下狱。
李善长一倒台,勋贵人物的家奴纷纷跳出来说话,就比如说陆仲亨的家奴封贴木就说他与费聚、赵庸三侯与胡惟庸共谋不轨。
朱元璋借题发挥,大量功臣被他下令逮捕,最后有一公爵、二十一侯爵受到牵连,被处死者三万余人,李善长及族人七十余人被杀,只有他的儿子李祺因为是驸马(娶了朱元璋的长女为妻),所以和两个儿子活了下来。
而这一切,跟毛骧的背后操作干系莫大,但朱元璋在用完毛骧之后,就将他当做垫背给处死了,以此来平息众怒。
通过这一番操作,朱元璋的皇权进一步扩大,他随即立下一条规矩,后世之君不得再立丞相,丞相之事交由六部分别处理。
不过,随着历史研究的推进,由于《明史》前后记载矛盾,关于胡惟庸案的疑点实在太多,所以很多学者指出,胡惟庸极有可能并未谋反,谋反之事只是朱元璋在他死后让毛骧强加给他的,为的就是以此来牵连更多人进去。
按照这个说法,朱元璋等待了七年才选择杀掉胡惟庸,并废除丞相制度,但依然遭到了很多外部压力,为了缓解这种压力,朱元璋不得不将胡惟庸说成谋反者,并以此打击以李善长为首的功臣集团,从而平息风波。
不管真实情况究竟如何,有一点基本可以明确,那就是朱元璋对丞相这个职务是十分忌惮的,他太想将权力集中在皇帝一人之手了,所以采取了很多特别手段。
但是,朱元璋废除中书省之后,他开始亲自处理政务,但很快就觉得很累,于是设立了四辅官制度来帮助自己处理政务;等到朱棣登基之后,就设立了内阁制度,用大学士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内阁成员只是皇帝的顾问,权力依然在皇帝手中。
历史上,明朝皇帝的权力超过之前所有朝代,而这一切之所以实现,其实正是源于朱元璋杀胡惟庸、废除中书省及丞相之事,胡惟庸也因此成为历史上最后一名丞相。
至于说胡惟庸有没有真的谋反,这个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朱元璋想要他成为最后一个丞相,他的结局其实就已经注定了。
相关阅读:
|
|
|
|
|
|
|
|
|
|
文章标签: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